孙子兵法十三篇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7461次历史人物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著作,相传由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著。以下是其十三篇的详细分析及背景延伸:
1. 始计篇
核心是“五事七计”,强调战前谋划的重要性。“五事”指道、天、地、将、法;“七计”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将领、天时等要素。孙武提出“兵者,诡道也”,奠定了全书“以智胜力”的基调。
2. 作战篇
讨论战争成本与速胜思想。“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指出长期作战的弊端,提出“因粮于敌”的补给策略。此篇隐含早期军事经济学思想。
3. 谋攻篇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核心,提出“全胜”理念。细分“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个层次,强调上策是瓦解敌方意志。文中“知彼知己”原则被后世广泛运用。
4. 军形篇
论述攻守态势与实力积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强调先立于不败之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体现慎战思想。
5. 兵势篇
探讨战术机动与奇正相生。“以正合,以奇胜”揭示阵法变化。“势如扩,节如发机”强调创造战场主动权。
6. 虚实篇
提出“避实击虚”的核心战术。“致人而不致于人”要求掌控战场节奏。孙武用水流比喻兵力部署的灵活性。
7. 军争篇
分析行军策略与战机把握。“迂直之计”说明以迂为直的辩证法。“围师必阙”体现心理战思维。
8. 九变篇
强调战场应变能力。指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张将领临机决断。提出“五危”将帅性格缺陷论。
9. 行军篇
详述不同地形下的驻军原则。通过“鸟起者,伏也”等现象学观察判断敌情,包含古代野外侦察经验。
10. 地形篇
系统分类六种地形及其战术应用。“通形”“挂形”等分析体现军事地理学雏形。“视卒如婴儿”展现带兵哲学。
11. 九地篇
深化心理地形论,提出“散地”“死地”等概念。“投之亡地然后存”包含逆境激励思想。“并敌一向”是集中兵力原则。
12. 火攻篇
古代特殊战法专论。详述火攻五类目标(人、粮、辎重等),同时警告“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反对滥用武力。
13. 用间篇
推崇情报战价值。细分“因间”“内间”等五类间谍,提出“上智为间”的论断。强调“先知”对战略决策的决定性作用。
《孙子兵法》的独特价值在于超越单纯战术,构建了包含政治、经济、心理的战争系统论。其“全胜”“伐谋”思想至今被商战、外交等领域借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为研究原始文本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该书目前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相较更侧重暴力对抗,而《孙子》更重战略威慑与成本控制,两者形成东西方军事思想互补。
文章标签: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