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代占卜与甲骨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5-29 | 阅读:1977次
历史人物 ► 周文王

周代占卜与甲骨

周代占卜与甲骨

周代占卜是中国上古时期重要的宗教与政治活动,其形式虽继承自商代的甲骨占卜,但在方法、内容和社会功能上有所发展。周人将占卜纳入礼制体系,形成更为规范的“卜筮并用”模式。以下是关于周代占卜与甲骨的主要特点及相关扩展知识:

1. 占卜方式的演变

- 从甲骨到筮占:商代以龟甲(腹甲为主)和兽骨(牛肩胛骨常见)为占卜材料,通过灼烧产生裂纹(“兆”)解读吉凶;而周代虽沿用甲骨,但更重视《易经》的筮占(用蓍草演卦),形成“大事卜(龟)、小事筮”的分工。

- 甲骨占卜的延续:周原遗址(如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田猎等,但字形较商代更纤细,且多用“卦画符号”,可能与《易》卦象相关。

2. 占卜的礼制化

- 周礼》中的体系:周代设“大卜”“卜师”等官职,将占卜纳入“吉礼”,规定占卜前需“命龟”(向神灵陈述问题),占后由“占人”解读。

- 三卜制度:重大事务需经三次占卜(初卜、再卜、三卜),以两次一致结果为定,体现对神意的审慎态度。

3. 甲骨刻辞的特点

- 内容简化:西周甲骨多短辞,如“告于周庙”“王占曰吉”,缺乏商代详尽的卜事记录,可能因竹简文书兴起导致功能转移。

- 符号化倾向:部分周原甲骨刻有数字组合(如“六八一一五一”),学者推测为早期卦象,与数字卦或《周易》六爻相关。

4. 占卜的社会功能

- 王权合法性工具:周王通过占卜宣称“天命所归”,如《尚书·大诰》记载周公以占卜结果说服诸侯东征。

- 贵族阶层的参与:诸侯和卿大夫也可使用占卜,但需遵循等级限制,如《仪礼》规定士大夫用龟甲尺寸不得逾制。

5. 相关考古发现

- 周原甲骨群: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1.7万余片甲骨,其中200余片带刻辞,记载了周文王至成王时期史实,印证了《史记》中“文王受命”等事件。

- 其他遗址:北京琉璃河、山西洪洞等地也发现西周甲骨,表明占卜活动在诸侯国广泛存在。

6. 与商代占卜的差异

- 宗教观念变化:商代占卜侧重“人神交易”(如祭祀求佑),周代更强调“德”与“天命”的关联,占卜逐渐化。

- 技术细节区别:商甲凿孔呈“◇”形,周甲多为圆形;商代卜辞常见“正向发问”,周代则多“选择问”(如“其雨?不雨?”)。

周代占卜的演变反映了早期中国从鬼神崇拜向人文精神的过渡,甲骨作为载体虽逐渐衰落,但其符号化、系统化的思维为后世《周易》哲学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占卜

上一篇:夏商遗址探秘:解读遗址背后的历史人物与故事 | 下一篇:春秋五霸的兴衰历程

早期汉字与西周甲骨文

西周甲骨文

早期汉字与西周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两者既有传承关系,又体现了文字的演变特征。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早期汉字的起源与特征

毛公鼎记载册命

西周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其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时期一次重要的册命仪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铭文内容与册命程序 毛

周康王时期的治世

西周周公旦

周康王姬钊是西周第三位君主,继其父周成王之后统治约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这一时期史称“成康之治”,是西周“礼乐盛世”的重要阶段。康王在位期

青铜器上的西周礼乐文化

西周周礼

青铜器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被纳入严

史墙颂先祖功绩

西周周文王

史墙是西周时期青铜器“史墙盘”的制作者,该器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盘内铸有284字铭文,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

西周名将崇黑虎征战事迹

西周周文王

崇黑虎是西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主要活跃于商周交替之际,其事迹多见于《封神演义》等后世文学作品,但由于缺乏直接的史书记载,其历史真实性存在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