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月鲁不花治水患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8-04 | 阅读:6050次
历史人物 ► 不花

月鲁不花(约1308—1366),元末著名水利专家,字彦辉,蒙古族,出身于元朝官宦世家。他在治理水患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黄河、运河等重大水利工程的统筹与修复上,其事迹散见于《元史》《新元史》等文献。以下是关于其治水成就的详细分析:

月鲁不花治水患

1. 黄河治理的背景与措施

元代黄河水患频发,尤其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白茅堤(今河南兰考),淹没山东、河北十余州县。月鲁不花于至正九年(1349年)受命协助工部尚书贾鲁治理黄河,提出“疏塞并举”策略:一方面开凿新河道分流洪水(如贾鲁河),另一方面加固堤防。他注重实地勘测,采用“石船堤”技术(以船只装载石块沉入决口堵水),缩短了工期,最终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完成治河工程。

2. 统筹运河漕运维护

元代大运河是南粮北运的生命线,但黄河泛滥常导致运河淤塞。月鲁不花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都水监期间,主持疏浚会通河(山东段运河),增设闸坝以调节水位,并建立定期清淤制度。他还推广“水则碑”测量技术,在关键河段设立水位标尺,为防汛提供数据支持。

3. 地方水利工程的创新

在任河南行省参政时,他主持修复汴梁(今开封)附近的古渠系统,因地制宜采用“陂塘蓄水法”,利用原有洼地蓄积雨水,兼有防洪与灌溉功能。此举被《至正河防记》记载为元代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典范。

4. 治水思想的特点

月鲁不花的治水理念强调“以工代赈”,在灾荒年份招募流民参与工程,既缓解社会矛盾,又保障劳动力供给。他还注重军民协作,调派军队参与抢险,形成高效的应急机制。

5. 历史评价与局限

《元史》称其“明习水利,临事果断”,但因元末政局动荡,部分工程缺乏长期维护。明代潘季驯在《河防一览》中批判元代治河“重堵轻疏”,但承认月鲁不花的局部技术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补充背景:元代水利管理设都水监、河渠司等机构,月鲁不花的实践反映了蒙古统治者对汉地治水传统的吸收。其石船堤技术可能借鉴了宋代“埽工”,而水则碑的使用则延续了金代制度。现存山东临清的鳌头矶遗址仍可见元代运河闸坝的工程技术特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代陶瓷艺术与技术成就 | 下一篇:宋濂:明朝文臣的楷模与典范

月鲁不花治水患

元朝不花

月鲁不花(约1308—1366),元末著名水利专家,字彦辉,蒙古族,出身于元朝官宦世家。他在治理水患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黄河、运河等重大水利工程的统筹

谢枋得不食周粟

元朝元朝

谢枋得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志士、文学家和教育家,与文天祥并称“江西二老”。他坚持气节,拒绝投降元朝,最终绝食殉国,其事迹被后人誉为“不食周粟

燕铁木儿权倾朝野

元朝脱脱

燕铁木儿(1285—1333),元朝权臣,钦察人,出身于蒙古钦察部贵族,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和元明宗和世㻋时期最具权势的大臣之一。他在元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

马可·波罗与元朝

元朝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因《马可·波罗游记》记录其在中国元朝的见闻而闻名。他的经历与元朝(1271—1368年)的鼎盛时期相重叠,尤其

月鲁不花治水患

元朝不花

月鲁不花(约1308—1366),元末著名水利专家,字彦辉,蒙古族,出身于元朝官宦世家。他在治理水患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黄河、运河等重大水利工程的统筹

也先不花叛乱

元朝不花

也先不花(Esen Buqa)是14世纪察合台汗国的重要统治者,其叛乱事件是蒙古帝国分裂后中亚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与权力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