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的玉器工艺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21 | 阅读:9950次历史人物 ► 妇好
夏商时期的玉器工艺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技术特点与文化内涵反映了早期文明的演进。以下是该时期玉器工艺的主要特征及相关知识:
1. 材质与选料
夏商玉器多采用本地优质玉石,如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等,尤以和田青玉、黄玉为贵。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白玉,玉料选择更趋精细化,部分高等级玉器采用透闪石玉,质地温润。
2. 工具与技术
- 切割技术:使用青铜工具(如砣具)配合解玉砂进行切割,效率较新石器时代显著提升。商代出现片切割与线切割结合的技术,可制作更薄且规整的玉片。
- 钻孔技术:采用实心钻与管钻技术,孔壁常留有螺旋纹痕迹。商代晚期出现对穿孔,技术更为精准。
- 纹饰工艺:阴刻线、浮雕(如“减地起阳”)广泛应用,商代典型纹饰包括双钩阴线(两条平行线构成阳纹效果)、臣字眼、兽面纹等,线条刚劲有力。
3. 器型与功能
- 礼器类:琮、璧、圭等承袭新石器传统,但形制更规范化。商代玉琮减少,玉璧增多,出现“组璧”组合。
- 仪仗器:玉戈、玉钺象征权力,部分无使用痕迹,表面刻精细纹饰。
- 装饰品:玉璜、玉柄形器、玉管等,商代新增玉龙、玉凤等动物形佩饰,造型生动。
- 实用器:玉簋、玉盘等仿青铜器造型,仅见于王室墓葬(如妇好墓),体现奢侈性。
4. 纹饰与象征意义
商代玉器纹饰多与宗教、权力相关,如兽面纹(饕餮纹)象征神权,龙纹代表王族,蝉纹寓意重生。部分玉器刻有铭文或族徽,具有政治标识功能。
5. 地域与分期特点
- 夏代玉器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器型简朴,纹饰较少,以工具类为主。
- 商代早中期(郑州商城)玉器工艺过渡,出现扉棱装饰。
- 商晚期(安阳殷墟)达到高峰,妇好墓出土755件玉器,涵盖礼器、兵器、人物动物圆雕等,技术集大成。
6. 考古发现与学术价值
重要遗址包括二里头遗址、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等。其中妇好墓玉器显示对红山、良渚文化的吸收,印证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7. 社会功能演变
玉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神玉”逐步转向商代的“王玉”,成为等级制度的物质载体。商代晚期出现“葬玉”雏形(如玉覆面),影响西周玉器体系。
夏商玉器工艺的进步与青铜文明同步发展,其技术标准与审美范式为西周玉器奠定基础,并深刻影响东亚玉文化圈。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早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文章标签: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