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李膺党锢之祸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4053次
历史人物 ► 李膺

李膺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迫害事件,发生于恒帝、灵帝时期(166-189年),是宦官集团对士大夫清议集团的系统性打击。其核心背景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下,士人阶层通过“清议”抨击时政引发的激烈冲突。

李膺党锢之祸

事件经过与关键点:

1. (166年)司隶校尉李膺执法严厉,处死宦官张让之弟张朔,引发宦官集团仇视。同年,河内术士张成勾结宦官,其子被李膺处决,宦官唆使张成弟子诬告李膺等人“共为部党,诽讪朝廷”。

2. 第一次党锢(166年):恒帝下诏逮捕李膺等200余士人,后虽赦免但终身禁锢(不得为官)。名士范滂在狱中慷慨陈词,展现士人气节。

3. 第二次党锢(169年):灵帝时宦官曹节、王甫借“结党”之名,扩大迫害范围。李膺、杜密等百余人死于狱中,牵连者达六七百人,禁锢范围扩至五服亲属。

4. 政治影响

- 宦官势力达到顶峰,太学生运动遭镇压,清议转为地下。

- 士族与宦官矛盾激化,为后续黄巾之乱中宦官短暂失势埋下伏笔。

- “党人”被塑造成道德标杆,《后汉书》专设《党锢列传》表彰其抗争精神。

深层原因与史学观点

皇权衰微:外戚梁冀倒台后,宦官填补权力真空,士大夫试图恢复儒家理想政治秩序。

身份对立:宦官多出身寒门,与士族存在阶层冲突;士人“以天下名教为己任”的姿态激化矛盾。

舆论失控:太学生三万余人聚议朝政,形成“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局面,威胁皇权。

后续影响:党锢之祸削弱东汉统治基础,间接导致豪强离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被迫解除,但朝廷威信已失,最终加速了东汉瓦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跷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这一事件也成为后世文人反抗专制的重要精神符号。

文章标签:

上一篇:始皇东巡驾崩 | 下一篇:庞统落凤坡殒命始末

赵充国屯田戍边

汉朝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戍边是西汉时期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边防策略,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与农业结合的智慧。以下是基于《汉书·赵充国传》等史料的详细分析:一、历史

张骞出使大月氏

汉朝张骞

张骞出使大月氏是西汉武帝时期一次重要的外交与军事行动,也是丝绸之路开拓史上的关键事件。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记载,其主要史实

李膺党锢之祸

汉朝李膺

李膺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迫害事件,发生于恒帝、灵帝时期(166-189年),是宦官集团对士大夫清议集团的系统性打击。其核心背景是外戚与宦官交替

卫青奇袭匈奴王庭

汉朝卫青

卫青奇袭匈奴王庭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发生于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此战是汉朝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关键战役之一,标志着汉

李膺党锢之祸

汉朝李膺

李膺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迫害事件,发生于恒帝、灵帝时期(166-189年),是宦官集团对士大夫清议集团的系统性打击。其核心背景是外戚与宦官交替

延熹党人清议朝政

汉朝李膺

延熹党人清议朝政是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以士大夫为主导的政治批判活动,其核心是通过舆论评议朝政弊端,抨击宦官专权与政治腐败,体现了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