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诸葛亮北伐全纪录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3790次
历史人物 ► 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匡复汉室、实现统一而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共五次(一说六次),史称“诸葛北伐”或“祁山之战”。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整理的实录与分析:

诸葛亮北伐全纪录

一、北伐背景

1. 政治诉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以汉室正统自居,对抗曹魏篡汉。

2. 战略考量:蜀汉地僻民寡,需以攻代守。北伐可联合东吴牵制魏国,缓解蜀汉生存压力。

3. 内部稳定:通过外战转移蜀汉内部益州士族与荆州集团的矛盾。

二、五次北伐全纪录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

主力路线:出祁山(今甘肃礼县),陇右三郡(天水、南安、安定)响应。

关键战役

- 街亭之战马谡违亮节度,被张郃击溃,导致陇右失守。

- 箕谷疑兵赵云邓芝佯攻斜谷道,牵制曹真主力。

结果: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迁汉中,斩马谡、自贬三等。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

闪击陈仓:趁曹魏东线石亭之战(陆逊破曹休)之机,出散关围攻陈仓。郝昭坚守二十余日,蜀军粮尽退兵。

战术成果:王双率魏军追击,被诸葛亮伏杀。

第三次北伐(229年)

小规模进攻:遣陈式攻占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二郡。

魏将反应郭淮企图夺回,被诸葛亮亲率主力逼退。

第四次北伐(231年)

主攻陇右:围祁山,发明“木牛”运粮。

司马懿登场

- 司马懿坚守不战,后被迫出战,在上邽、卤城被诸葛亮击败(《汉晋春秋》载“甲首三千”)。

- 李严运粮不继,假传圣旨召亮退兵,反诬诸葛亮贻误战机。

撤军战术:射杀魏将张郃于木门道。

第五次北伐(234年)

终极决战

- 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

- 分兵屯田,作长期消耗准备。

巨星陨落:诸葛亮病逝军中,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杨仪率军安全撤回。

后续影响姜维延续北伐政策,但蜀汉再无实质性突破。

三、北伐失败原因深度分析

1. 地理劣势:蜀道艰险,补给困难,魏军可凭秦岭固守。

2. 人才断层:荆州集团凋零,益州本土将领(如李严)掣肘。

3. 国力悬殊:蜀汉人口不足百万,曹魏控制中原九州,资源差距悬殊。

4. 偶然因素:如街亭之失、李严误事、诸葛亮早逝等。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陈寿批评:“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诸葛亮传》)

后世反驳裴松之注引《袁子》称诸葛亮“军事天才”,以弱攻强已属不易。

战略意义:北伐延缓曹魏南侵,为蜀汉续命数十年,确立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典范形象。

五、补充知识:技术革新与治军

1. 兵器改良:诸葛亮改进连(“元戎”)、造木牛流马提升后勤效率。

2. 阵法传承:八阵图应用于实战,被司马懿赞为“天下奇才”。

3. 依法治军:《便宜十六策》强调“粮谷军之要最”,北伐期间军纪严明,撤退时“百姓安堵”。

诸葛亮北伐虽未成功,但其军事智慧、忠贞品格与技术创新,深刻影响了后世军事史与中华文化。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朝的官制与三公九卿 | 下一篇:晋朝佛教传播史略

孙权:东吴霸业的智勇双全

三国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君主,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奠定了江东基业。其执政生涯展现了多方面的特点与成就:1. 年轻继位

汉末瘟疫对局势影响

三国陆逊

汉末瘟疫对局势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其爆发性与持续性加速了社会的崩溃,并直接参与塑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人口锐减与社会经济瓦解东

赤壁之战的战术分析

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208年)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战术运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基于《三国志》等史料展开分析:1. 联军水陆协同的防御体系周瑜率领的

鲁肃榻上策恩

三国鲁肃

鲁肃的“榻上策”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战略规划,体现了其深邃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思维。建安五年(200年),鲁肃在周瑜引荐下投奔孙权,于私下会晤时提出这一

诸葛亮的治国与军事策略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其治国与军事策略融合了儒家伦理与法家实效,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体现了系统性思想:一、治国方略 1. 法治为基 推行《蜀科》整顿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

三国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这一发明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为解决粮草运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