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汉朝的官制与三公九卿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9082次
历史人物 ► 汉朝

汉朝官制沿袭秦制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枢体系,同时随着政治需要逐步演变。以下从中央官制、职责演变及历史沿革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汉朝的官制与三公九卿

一、三公体系及其演变

1. 丞相(大司徒)

为百官之首,"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总理政务。武帝时期权力过大,设置尚书台分权。成帝时改称大司徒,东汉时实际职权被尚书令取代。著名丞相如萧何曹参,武帝后多由外戚担任。

2. 太尉(大司马)

执掌全国军政,但不直接统兵。西汉时不常设,武帝改为大司马,常由外戚加衔(如霍光称"大司马大将军")。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但军权归尚书台。

3. 御史大夫(大司空)

原为副丞相,主管监察、文书,下设御史中丞。成帝时改大司空,东汉主管水土工程。重要职能包括保管兰台档案、审理重大案件,汉代著名御史大夫有晁错张汤

二、九卿及其职掌扩展

1. 奉常(太常)

掌管宗庙礼仪,兼管太学博士选拔,秩中二千石。下属有太史令(司马迁曾任此职)、博士官等。

2. 郎中令(光禄勋)

武帝更名,统领宫廷侍卫,下设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其属官"郎官"是重要官吏储备库。

3. 卫尉

统率南军守卫宫城,与中尉(执金吾)分掌宫内外警卫。下设公车司马令掌管宫门禁。

4. 太仆

管理皇室车马,兼管国家马政,武帝时设立"马监"发展战马养殖。

5. 廷尉

最高司法官,处理郡国上报疑难案件。张释之于定国等以执法公正著称。

6. 典客(大鸿胪)

主管诸侯王及少数民族事务,接待外宾,汉代匈奴降众多由其安置。

7. 宗正

管理皇族属籍,处理宗室事务。东汉时权力扩大,可参与宗室谋反案审理。

8. 治粟内史(大司农)

掌管国家财政,征收田租口赋,统管盐铁专卖。桑弘羊任此职时推行平准均输。

9. 少府

主管皇室财政,机构最庞大。下属尚书台(原管文书,后成中枢)、考工室(制兵器)、太医令等,水衡都尉武帝时增设掌管上林苑。

三、制度发展与历史特征

1. 中朝官崛起

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尚书、侍中组成)决策体系,架空三公权力。东汉时尚书台"出纳王命",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局面。

2. 列卿分化的卿"

中后期新增将作大匠(宫室建造)、执金吾(京城治安)、水衡都尉等职位,九卿数量实际超过九之数。

3. 郡国并行特点

地方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王国官制仿中央设傅、相、中尉等,七国之乱后诸侯王权力被大幅削弱。

4. 察举制影响

官员选拔通过察举(孝廉、贤良方正)与征辟,促成"世官制"向"官僚制"转型,但东汉后期渐被豪族垄断。

汉朝官制既承秦代法家传统,又融入儒家思想,其权责分离、内外朝制衡的设计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东汉末年为抑制宦官设置的"录尚书事"职位,更成为魏晋权臣标配。这一制度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走向成熟。

文章标签:官制

上一篇:赵高指鹿为马事件始末 | 下一篇:诸葛亮北伐全纪录

汉武帝刘彻的雄图霸业

汉朝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他在位54年(前141年—前87年),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改革,将西汉王朝

汉代丝绸业的兴盛

汉朝张骞

汉代是中国古代丝绸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兴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桑蚕养殖技术的进步:汉代在桑树种植和养蚕技术上有了显著提升。政府推广桑树

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汉朝晁错

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中央与诸侯王矛盾激化的关键事件。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汉初分封制的隐患 刘邦建

董卓乱汉前的汉末名臣

汉朝董卓

汉末董卓乱政前,东汉朝廷尚有一批名臣试图维系朝纲,尽管此时宦官、外戚与士族斗争加剧,王朝已显颓势。以下为重要人物及其事迹的详细梳理:1. 卢植(

汉朝经济的繁荣与衰落

汉朝汉朝

汉朝经济的繁荣与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兴衰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对外关系及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繁荣与衰落两方面展开分析,

汉朝铜镜艺术的特色

汉朝汉朝

汉朝铜镜艺术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艺技术的进步 汉代铜镜铸造技术较前代更为成熟,广泛采用高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