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张飞怒喝当阳退曹兵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3 | 阅读:9220次
历史人物 ► 张飞

关于“张飞怒喝当阳退曹兵”的历史记载,主要源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的“据水断桥”事件,但需要结合同时期的其他史料进行辨析。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张飞怒喝当阳退曹兵

1. 事件背景与经过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率军民南撤时,张飞率二十骑断后。他拆除长坂桥,横矛立于河岸,厉声喝道:“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张飞传》原文)。《资治通鉴》补充称曹军“无敢近者”,但未明确提及曹操本人是否在场。

2. 史实的局限性

兵力对比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提到曹军主力由曹纯率领的虎豹骑组成,约五千精骑。张飞“二十骑”的兵力显然处于绝对劣势。

战术考量:拆除桥梁属于阻断战术,符合《孙子兵法》中“死地则战”的原则。曹操可能因不明敌情(疑有伏兵)而暂缓追击,而非单纯被喝退。

人物形象塑造:元代《三国志平话》首次将“喝退”情节戏剧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进一步夸张,赋予“燕人张飞”的威慑性台词。

3. 相关佐证与争议

《华阳国志》记载张飞“勇而有义”,但《魏略》等曹魏史料未记录此事。现代学者田余庆指出,汉代战场“单挑”极为罕见,张飞的行为更可能是震慑性战术表演。考古发现当阳长坂坡古桥遗址宽度不足十米,客观上确实易守难攻。

4. 历史影响

此事件奠定了张飞“万人敌”的军事声誉。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唐代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将此战例列为“疑兵之计”的经典应用。明代军事著作《阵纪》特别强调张飞“据水断桥”对地形运用的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中“据水断桥”的记载仅35字,后世文学渲染成分较多。从军事史角度看,这反映了东汉末年骑兵作战中阻滞战术的实际应用,而非个人武力的神话。现存湖北当阳市的“张飞擂鼓台”遗址为清代重建,属于文化纪念性质。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平帝幼年即位 | 下一篇:晋朝地方行政制度

吕蒙白衣渡江的战术

三国吕蒙

吕蒙白衣渡江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吕蒙在夺取荆州之战中实施的一次经典突袭战术,其核心在于隐秘伪装与心理战术的结合。以下从战术细节、背景及影响等方

张飞怒喝当阳退曹兵

三国张飞

关于“张飞怒喝当阳退曹兵”的历史记载,主要源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的“据水断桥”事件,但需要结合同时期的其他史料进行辨析。以下是基于史实的

三国时期的著名城池攻防战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城池攻防战是军事史上的典范,展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智慧与惨烈对抗。以下是几场典型战役的史实分析: 1. 官渡之战(200年)——以弱胜强的经

陆逊晚年淡泊名利岁月生活轨迹梳理

三国陆逊

陆逊(183-245)作为东吴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晚年生涯呈现出明显的淡泊名利特征,其生活轨迹可从以下多维度梳理: 一、政治地位的转变1. 丞相任期的隐退

张飞怒喝当阳退曹兵

三国张飞

关于“张飞怒喝当阳退曹兵”的历史记载,主要源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的“据水断桥”事件,但需要结合同时期的其他史料进行辨析。以下是基于史实的

张飞的英勇善战

三国张飞

张飞的英勇善战在三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事迹虽经《三国演义》艺术加工,但许多表现确有史实依据。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对其军事才能和性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