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记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7752次历史人物 ► 周处
《周处除三害》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劝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虞预的《会稽典录》,后经南北朝刘义庆编入《世说新语·自新》,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案例。其核心内容如下:
一、人物与背景
周处(236-297),字子隐,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其父周鲂为东吴鄱阳太守。周处少时勇力过人,但纵情肆欲,横行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恶蛟并称"义兴三害"。
二、除害过程
1. 觉醒契机
乡人用激将法暗示周处为"三害之首",促其自省。一说为周处询问父老"时和岁丰为何不乐",得知百姓苦于三害。
2. 诛蛟射虎
先入山射杀猛虎
后与恶蛟搏斗三日三夜,顺流而下数十里,最终斩杀蛟龙
乡人误以为其已死而庆贺,促使周处彻底悔悟
三、改过自新
2. 一年后,州府交辟,出仕东吴为东观左丞
3. 西晋统一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等职,政绩显著
4. 元康七年(297年)战死于平定氐人齐万年叛乱,追赠平西将军
四、历史考辨
1. 《晋书·周处传》未载"除三害"细节,可能与唐初史官考据严谨有关
2. 南朝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已质疑:"处世乃当吴末,兹复在晋初,蛟虎为患,必未至此"
3. 现代学者认为故事或糅合了吴越地区治水传说与周处改过史实
五、文化影响
1. 成为"浪子回头"的典范,明清时被收入《龙文鞭影》等蒙学教材
2. 明代传奇《蛟虎记》、京剧《除三害》等均改编此题材
3. 当代心理学界将其视为"认知失调-行为改变"的典型案例
延伸知识
西晋"除三害"同期,皇甫谧撰《高士传》记载类似改过故事
江苏宜兴现存"周王庙"及"斩蛟桥"遗址,但多属后世附会
唐代《周氏大宗谱》将周处列为周瑜族侄,此说有待考证
这则故事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贵自新"的价值观,虽经文学加工,但周处从"问题少年"到忠臣良将的转变确有史实依据。其核心价值在于强调人的可塑性,成为中国传统德育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生动诠释。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