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脱脱修宋辽金史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5-19 | 阅读:3144次
历史人物 ► 脱脱

脱脱修宋辽金史》指的是元代丞相脱脱(1314年-1356年)主持编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正史。这三部史书是二十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宋、辽、金三代历史的核心文献。以下是关于脱脱修史的详细内容及相关扩展:

脱脱修宋辽金史

一、修史背景与政治意义

1. 元代正统性建构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奉诏开设史局,以汉族士人为主体编修前朝历史。此举旨在确立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法统地位,通过承认宋、辽、金三朝的正统性(尤其是将宋视为“中国”代表),为元朝的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

2. 多元王朝史观:元代摒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首次将少数民族政权辽、金与宋并列修史,体现其“多民族共治”的意识形态。其中《辽史》116卷、《金史》135卷、《宋史》496卷,规模差异反映了对各朝文献保存状况的考量。

二、编修团队与史料来源

1. 团队构成:脱脱担任都总裁,实际执笔者包括欧阳玄、揭傒斯等汉族文臣。其中欧阳玄主导《宋史》编修,其文学造诣保障了史书的文笔质量。

2. 文献基础

- 《宋史》主要依据南宋国史、实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但因成书仓促(仅2年半),存在前后矛盾、详略失当的问题。

- 《辽史》参考已散佚的耶律俨《皇朝实录》和陈大任《辽史》,因辽代文献稀缺,部分内容简略。

- 《金史》以金末元好问等人私修史稿为基础,被公认为三部中编撰最精审者。

三、史学特点与价值

1. 体例创新

- 首创《交聘表》(金史)记录外交关系。

- 《宋史》设《道学传》,凸显程朱理学地位。

- 《辽史》的《营卫志》《部族表》保存了契丹社会结构资料。

2. 民族史料的保存

- 记载了契丹文字“大字”“小字”创制过程(《辽史·皇子表》)。

- 金代“猛安谋克”制度细节(《金史·兵志》)。

- 宋辽金间的“澶渊之盟”“海上之盟”等条约原文。

四、后世评价与争议

1. 批评之声

- 《宋史》因卷帙浩繁(字数近500万)被赵翼讥为“芜杂”,如《食货志》重复记载王安石新法。

- 《辽史》缺漏明显,如天祚帝后西辽建立仅寥寥数语。

2. 不可替代性

- 保存了大量原始文书,如宋高宗《与岳飞手诏》(《宋史·岳飞传》)。

- 元代编纂者相对客观的态度,未如明清史官对少数民族政权刻意贬低。

五、延伸知识

1. 版本流传:现存最早刻本为明代成化朱英刊本,清代武英殿本进行过校勘。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综合各版本优势,为现代通行本。

2. 比较史学:清代钱大昕通过《宋史》《金史》互证,发现《宋史·李全传》与《金史·仆散安贞传》对同一战役记载的矛盾,体现跨史书考据方法。

3. 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朝鲜王朝编修《高丽史》时,参照了脱脱三史的体例,尤其借鉴了《辽史》对附属国的记载方式。

脱脱主持的三史编修虽存在缺陷,但作为首次系统整理宋辽金历史的尝试,其开创性体例与史料价值仍深刻影响了后世东亚史学编纂范式。

文章标签:

上一篇:辛弃疾豪放词宗志 | 下一篇:胡惟庸案废丞相制

元朝的上都开平府

元朝元朝

元朝的上都开平府是蒙古帝国和元朝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历史地位和政治意义极为突出。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建城背景与选址1. 忽必烈的战略选

元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

元朝元朝

元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是蒙元帝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围绕军事征服、政治控制、经济往来与文化交融展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军事

吴澄经学大家

元朝许衡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教育家。其学问渊博,尤以经学见长,与许衡并称“北许

黄道婆革新纺织

元朝至元

黄道婆(约1245—?)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原名黄道姑,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人。她对中国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发展作出了开创

脱脱丞相修史篇

元朝脱脱

脱脱丞相(1314—1355年),名脱脱帖木儿,元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蒙古蔑儿乞部人。他在元顺帝时期两度出任中书右丞相,主持了《宋史》《辽

安阳王脱脱传与功勋纪实

元朝脱脱

《安阳王脱脱传与功勋纪实》 安阳王脱脱(约1314—1355),蒙古名脱脱帖木儿,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蒙古蔑儿乞部,伯颜之侄。他在元顺帝执政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