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清代广州十三行贸易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09 | 阅读:325次
历史人物 ► 广州十三行

清代广州十三行贸易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了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下的外贸管理体系。以下从历史背景、运作机制、贸易特点、影响及衰落等方面展开分析:

清代广州十三行贸易

一、历史背景

1. 政策起源:1685年康熙开放粤、闽、浙、江四海关,1757年乾隆帝下令仅保留广州作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确立“广州体制”。

2. 机构形成:十三行并非固定13家商行,而是对广州官方特许外贸商行的统称,实际数量在5-26家间波动,如怡和行(伍秉鉴)、同文行(潘振承)等。

二、运作机制

1. 双重管理体系

- 行商制度:行商需政府特许,承担代缴关税、担保外商行为、传递公文等职责,兼具商业与外交中介功能。

- 夷馆区管制:外国商人仅限住在珠江边的商馆(如丹麦馆、英国馆),不得随意进入广州城内。

2. 贸易流程

- 外商货物须经行商代售,中国出口商品(茶叶、丝绸、瓷器)亦由行商垄断采购。

- 采用“保商制”,每艘外国商船需指定一名行商作担保人。

三、主要贸易商品

1. 出口大宗

- 茶叶(占总值60%-70%):1790-183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广州采购茶叶超25万吨。

- 生丝:18世纪末年均出口约1,000担,南京绸缎属高端商品。

- 瓷器:广彩瓷器融合西洋风格,专供外销。

2. 进口商品

- (非法为主):1830年代年进口超3万箱。

- 毛织品、钟表等西洋奇器:英国试图平衡贸易逆差的次要商品。

四、经济与社会影响

1. 白银流入:1700-1830年中国通过顺差积累约5亿西班牙银元,约占全球白银产量1/3。

2. 行商富豪崛起:伍秉鉴资产约2,600万银元(1834年),被《华尔街日报》列为千年全球50富豪之一。

3. 文化交互

- 外销画创作兴盛,关联庭、林呱等画家采用西洋技法。

- 广式英语(Pidgin English)作为贸易通用语言形成。

五、衰落原因

1. 战争冲击:1842年《南京条约》废除行商垄断,开放五口通商。

2. 制度性缺陷:行商连带责任制导致债务连锁破产,如1837年兴泰行倒闭牵连多家商行。

3. 贸易冲击:1821-1839年规模达合法贸易额2倍以上。

延伸知识

十三行贸易区现为广州文化遗址,保留粤海关旧址、十三行博物馆等建筑。其贸易模式直接影响近代买办阶级形成,而“广东十三行”在《大清律例》中正式称谓为“外洋行”。这一制度既是中国传统朝贡贸易体系的延续,也是全球化贸易的地方性适应。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神宗万历新政的兴衰史 | 下一篇:妇好墓中的青铜器

多尔衮摄政的功过

清朝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初重要的政治军事领袖,作为顺治帝的摄政王(1643—1650年),其执政既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基础,也因一系列争议性举措引发后世评价分歧。以下是

鳌拜专权与康熙擒鳌拜

清朝鳌拜

鳌拜专权与康熙擒鳌拜是清初政治斗争的重要事件,涉及权力交接、满汉矛盾及皇权巩固等多重历史背景。 一、鳌拜专权的背景与表现 1. 功臣集团的崛起:鳌

清代医学发展概况

清朝康熙

清代医学发展呈现出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初步接触的双轨并行格局,形成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一、传统医学的总结与创新1. 经典著作的集大成 清代医家

清代的茶叶贸易与外交

清朝广州十三行

清代茶叶贸易与外交有着密切的关联,茶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商品,还在中外外交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是清代茶叶贸易与外交的几个关键方面: 1

清代的茶叶贸易与外交

清朝广州十三行

清代茶叶贸易与外交有着密切的关联,茶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商品,还在中外外交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是清代茶叶贸易与外交的几个关键方面: 1

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

清朝广州十三行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署,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