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清代医学发展概况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1115次
历史人物 ► 康熙

清代医学发展呈现出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初步接触的双轨并行格局,形成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

清代医学发展概况

一、传统医学的总结与创新

1. 经典著作的集大成

清代医家系统整理前代医学理论,吴谦主编的《医宗金鉴》(1742年)成为官方权威教科书,涵盖内、外、妇、儿等科,融合张仲景伤寒学说与金元四大家理论。徐大椿《医学源流论》(1757年)提出"用药如用兵"的辨证思想,注重临床实践。

2. 温病学派的成熟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其门人整理的《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大量湿热病治疗案例;吴鞠通《温病条辨》(1798年)完善三焦辨证,形成与伤寒学派并列的理论体系。王孟英《温热经纬》(1852年)进一步整合温病学说。

3. 专科医学的深化

外科领域出现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1740年),强调"以消为贵"的保守疗法;妇产科有傅山《傅青主女科》;儿科专著《成》(1750年)系统总结小儿惊风诊疗经验。

二、西方医学的传入与碰撞

1. 早期传播渠道

康熙时期法国传教士巴多明翻译《人体解剖学》,但未公开发行;乾隆年间《西洋人身图说》有限传播。新教传教士马礼逊1820年在澳门设立诊所,合信(Benjamin Hobson)编译《全体新论》(1851年),首次系统介绍西方解剖生理学。

2. 医学教育转型

1865年北京同文馆设立生理医学讲座,1881年天津医学馆成为首所现代医学校。1906年清政府将西方医学纳入科举考试的"医学馆课目",但传统太医院仍以《内经》《伤寒论》为考试内容。

3. 中西医论争开端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92年)尝试"折衷归于一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918-1934年)创石膏阿司匹林汤等混合处方,反映调和中西的实践探索。

三、公共卫生与社会医疗

1. 防疫体系的建立

清政府沿用明制设"惠民药局",乾隆年间多次组织大规模人痘接种。1805年邱熺《引痘略》介绍琴纳牛痘法,广州十三行商人潘振承率先设立痘馆。

2. 本草学的新发展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增补药物716种,首次记载金鸡纳霜治疗疟疾的临床观察。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证。

3. 民间医疗网络

药肆文化繁荣,北京同仁堂(1669年)、杭州胡庆余堂(1874年)形成品牌效应;走方医群体活跃,赵学敏《串雅内编》记录民间疗法300余种。同时教会医院至1905年累计达166所。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呈现三个特征:官方医学保守化导致理论突破受限,温病学成为最具活力的学术增长点;西方医学通过殖民扩张强势介入,动摇了传统医学的权威地位;医药商业化推动知识传播,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政部统计显示,全国中医人数约80万,西医仅600余人,反映出医学转型的长期性。

文章标签:医学

上一篇:明长城修筑历程 | 下一篇:商代战车与军事革新

清代民变与社会矛盾

清朝嘉庆

清代民变与社会矛盾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社会矛盾复杂且尖锐,民变频发成为其统治的一大特征。这些民变反映了底层民众与统治阶级、不同

西太后与戊戌变法

清朝荣禄

西太后(慈禧太后)与戊戌变法(1898年)的关系是晚清政治史中的关键节点,集中体现了清廷内部保守势力与改革派的激烈冲突。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清朝清朝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其兴衰过程反映了清朝末期的社会矛盾与内外危机。兴起背景 1. 社会矛盾激化

多尔衮摄政的功过

清朝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初重要的政治军事领袖,作为顺治帝的摄政王(1643—1650年),其执政既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基础,也因一系列争议性举措引发后世评价分歧。以下是

清代医学发展概况

清朝康熙

清代医学发展呈现出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初步接触的双轨并行格局,形成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一、传统医学的总结与创新1. 经典著作的集大成 清代医家

康熙盛世的经济政策

清朝康熙

康熙盛世(1661-1722年)是清朝经济繁荣的重要时期,其经济政策以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发展贸易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物质基础。以下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