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孟尝君鸡鸣狗盗传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5 | 阅读:1189次
历史人物 ► 孟尝君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田文(孟尝君)招纳门客的经典案例,体现了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智慧。以下从史实背景、事件经过及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展开:

孟尝君鸡鸣狗盗传

一、事件背景

1. 孟尝君养士之风

孟尝君以养士三千闻名,其门客涵盖各类人才,包括武士、谋士甚至市井之徒。《史记》记载"客无所择,皆善遇之",这种包容性成为其政治资本。

2. 秦昭王的政治陷阱

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入秦为相,实为秦昭王试图软禁这位齐国重臣。当秦王反悔欲杀之时,门客集团成为其脱险的关键。

二、"鸡鸣狗盗"具体经过

1. 狗盗者窃裘

孟尝君通过秦王宠姬求情,宠姬索要白狐裘为报酬。门客中擅伪装者夜入秦宫库房,盗得已献给秦王的狐裘,成功说服宠姬说情。

2. 鸡鸣者赚关

逃至函谷关时,按律须待鸡鸣开关。一名善模仿鸡鸣的门客诱发群鸡齐鸣,守关士卒误判时辰提前开门,孟尝君得以脱险。

3. 历史细节考据

《史记·孟尝君列传》明确记载:"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98年孟尝君返齐途中。

三、历史意义与争议

1. 人才观革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此计"不足以言智",但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反驳:"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指出实用主义人才观的价值。

2. 战国养士制度缩影

当时门客按能力分三等:上客(代舍)、中客(幸舍)、下客(传舍),"鸡鸣狗盗"者本属最下等,此事改变了以道德评判人才的传统标准。

3. 地理细节考证

函谷关遗址今在河南灵宝,其"车不方轨"的险要地形印证了"鸡鸣开关"制度的必要性。汉代《盐铁论》记载此关"夜击刁斗以",侧面佐证故事合理性。

4. 后世文化影响

宋代《太平御览》将此事归入"人部·聪敏门",明清演变为"三十六计"中"混水摸鱼"的典型案例。现代管理学常引此例讨论非传统人才的使用策略。

这个典故超越了简单的智谋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的运作逻辑。孟尝君后来任齐相时组建的多功能门客团队,包括冯谖等战略家,正是基于此次经验。司马迁评其"好客自喜",但也暗示这种功利性养士无法挽救齐国衰亡的历史命运。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礼中的社会结构 | 下一篇:秦朝封禅泰山始末

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战国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励志典故,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述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勾践为复国雪耻而忍辱负重的故事。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

纵横家学派兴衰

春秋战国鬼谷子

纵横家学派是中国战国时期以游说诸侯、倡导合纵连横策略为核心的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中后期(约公元前4—前3世纪),衰落于秦汉之际。其兴衰与时代政治

聂政刺侠累

春秋战国聂政

聂政刺侠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韩国(今河南境内),主要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1. 事件背景

荆轲刺秦王真相

春秋战国荆轲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主要依据《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结合其他史料和考古发现,可总结如下几点核心事实:1. 历史背景 公元前227年,秦国已灭韩、

孟尝君养士三千的典故

春秋战国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三千"闻名于世。他是齐威王之孙、齐宣王侄子,封于薛邑(今山东滕州),《史记·孟尝君列传》详细记载了其养士事迹

孟尝君门客三千计

春秋战国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以"养士三千"闻名于世,其门客群体在战国养士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以下从多角度分析这一历史现象:1. 门客构成与等级上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