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晚清名将的铁血征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29 | 阅读:5314次历史人物 ► 刘铭传
刘铭传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将领之一,其铁血征程贯穿了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抗法保台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晚清汉人将领在内外交困时代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
一、早年崛起与淮军背景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出身贫寒,早年以团练武装起家。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刘铭传率部加入,成为“铭军”核心。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他凭借悍勇善战屡立战功,尤其是1864年率军攻克常州,歼灭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部,奠定其名将地位。
二、剿捻战争中的指挥艺术
太平天国覆灭后,捻军成为清廷心腹大患。刘铭传参与剿捻战争,提出“划河圈地”战略,利用运河、黄河等水系分割捻军流动空间。1867年尹隆河之战中,他与鲍超配合,重创东捻军赖文光部,但因与鲍超争功导致战局反复,暴露清军内部矛盾。次年西捻军张宗禹部覆灭,刘铭传因功晋爵一等男。
三、抗法保台与台湾近代化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临危受命督办台湾军务。法军将领孤拔率舰围攻基隆、淡水,刘铭传采取“弃基保沪(淡水)”策略,集中兵力坚守淡水,并在基隆煤矿实施焦土政策,破坏法军补给。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推行新政:
1. 军事防御:修筑基隆、澎湖炮台,整编军队,引进西方武器;
2. 经济建设:设立电报局、铁路局,1887年开工修建中国首条官办铁路(基隆—新竹段);
3. 文教改革:创办西学堂、电报学堂,推动近代教育;
4. 行政建制:调整行政区划,设三府一州十一县,强化中央管控。
四、政治困境与晚年悲歌
刘铭传的改革触动了保守派利益,1891年因“基隆煤矿案”遭弹劾去职。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曾欲重新起用他,但因病未赴任。1896年病逝于安徽老家,清廷追赠太子太保。其兵书《刘壮肃公奏议》留存后世,详载治台方略。
延伸思考
刘铭传的军政生涯体现了晚清地方实力派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其改革实践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台湾在其治理下从边疆孤岛变为东南重镇,但甲午战败后割让日本的结局,更凸显了晚清改革者的时代局限与悲剧色彩。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