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刘铭传:晚清名将的铁血征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29 | 阅读:5314次
历史人物 ► 刘铭传

刘铭传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将领之一,其铁血征程贯穿了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抗法保台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晚清汉人将领在内外交困时代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

刘铭传:晚清名将的铁血征程

一、早年崛起与淮军背景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出身贫寒,早年以团练武装起家。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刘铭传率部加入,成为“铭军”核心。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他凭借悍勇善战屡立战功,尤其是1864年率军攻克常州,歼灭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部,奠定其名将地位。

二、剿捻战争中的指挥艺术

太平天国覆灭后,捻军成为清廷心腹大患。刘铭传参与剿捻战争,提出“划河圈地”战略,利用运河、黄河等水系分割捻军流动空间。1867年尹隆河之战中,他与鲍超配合,重创东捻军赖文光部,但因与鲍超争功导致战局反复,暴露清军内部矛盾。次年西捻军张宗禹部覆灭,刘铭传因功晋爵一等男。

三、抗法保台与台湾近代化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临危受命督办台湾军务。法军将领孤拔率舰围攻基隆、淡水,刘铭传采取“弃基保沪(淡水)”策略,集中兵力坚守淡水,并在基隆煤矿实施焦土政策,破坏法军补给。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推行新政:

1. 军事防御:修筑基隆、澎湖炮台,整编军队,引进西方武器;

2. 经济建设:设立电报局、铁路局,1887年开工修建中国首条官办铁路(基隆—新竹段);

3. 文教改革:创办西学堂、电报学堂,推动近代教育;

4. 行政建制:调整行政区划,设三府一州十一县,强化中央管控。

四、政治困境与晚年悲歌

刘铭传的改革触动了保守派利益,1891年因“基隆煤矿案”遭弹劾去职。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曾欲重新起用他,但因病未赴任。1896年病逝于安徽老家,清廷追赠太子太保。其兵书《刘壮肃公奏议》留存后世,详载治台方略。

延伸思考

刘铭传的军政生涯体现了晚清地方实力派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其改革实践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台湾在其治理下从边疆孤岛变为东南重镇,但甲午战败后割让日本的结局,更凸显了晚清改革者的时代局限与悲剧色彩。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汪直西厂权宦传 | 下一篇:妲己祸国覆殷商

清朝宫廷饮食文化

清朝清朝

清朝宫廷饮食文化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既保留了满族的传统饮食习惯,又吸纳了汉族的烹饪技艺与餐饮礼仪,形成了一套等级森严、程序繁复的宫廷饮食体

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

清朝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1—1796年)是清朝鼎盛时期,经济繁荣表现为多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其成就奠定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以下从农业

龚自珍批判时弊

清朝洋务运动

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批判时弊的锋芒直指封建社会的积弊与官场腐化。他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1792—1841),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

清代官员顶戴制度

清朝道员

清代官员顶戴制度是区分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形成于康熙时期并逐步完备。这一制度将顶戴样式、材质、装饰与九品十八级官阶严格对应,兼具身份象征与礼

刘铭传:晚清名将的铁血征程

清朝刘铭传

刘铭传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将领之一,其铁血征程贯穿了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抗法保台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晚清汉人将领在内外交困时代的

刘铭传在台湾的功绩

清朝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是清末淮军名将,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被清廷任命为福建巡抚兼督办台湾军务,后成为首任台湾巡抚(1885—1891任职)。他在台湾的治理对近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