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景延广拒辽称孙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1 | 阅读:4272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景延广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他在后晋与契丹(辽国)的外交和军事冲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关于“景延广拒辽称孙”这一事件,主要涉及后晋与契丹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景延广的强硬态度。以下是详细分析:

景延广拒辽称孙

1. 历史背景

后晋由石敬瑭建立,他依靠契丹的军事支持夺取后唐政权,并割让燕云十六州,向契丹称臣,自称“儿皇帝”。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试图改变对契丹的屈从政策。景延广作为后晋重臣,主张强硬对抗契丹,拒绝继续向辽国称臣纳贡。

2. 景延广的强硬态度

景延广认为后晋不应再向契丹卑躬屈膝,尤其反对石重贵向辽国称孙(即承认辽国为宗主国)。他在朝中力主军事备战,并公开表示:“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若战则来!”(《资治通鉴》),表明后晋有实力与契丹一战。

3. 契丹的反应与战争爆发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对后晋的强硬态度极为不满,认为其背弃了石敬瑭时期的臣属关系。公元944年,契丹大举南下进攻后晋,双方爆发战争。景延广虽积极组织防御,但因后晋内部矛盾重重,最终未能有效抵抗契丹的攻势。

4. 景延广的结局

后晋在契丹的持续打击下节节败退,景延广因战败被贬职,后遭权臣排挤,最终,死于契丹。他的强硬政策虽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但也加速了后晋的灭亡。

5. 历史评价

景延广的拒辽政策在后世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展现了民族气节,反对屈辱外交;也有人批评他过于激进,导致后晋过早与契丹决裂,加速了王朝的覆灭。这一事件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复杂关系。

综上所述,景延广拒辽称孙是五代时期重要的外交与军事事件,体现了后晋试图摆脱契丹控制的努力,但也暴露了其国力不足的弱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颜真卿忠烈书 | 下一篇:南宋临安城的市井生活

科举制度在五代的演变

五代十国顾闳中

科举制度在五代时期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延续性与变异性。这一时期(907-960年)虽战乱频仍,但各政权为笼络士人、维持统治合法性,仍不同程度地沿用并调整

吴国杨行密霸业考

五代十国杨行密

杨行密(852-905),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实际奠基者,唐末枭雄。其霸业崛起于唐末乱世,以江淮为根基,通过军事扩张与政治谋略建立割据政权,为南唐奠定基础

刘知远立后汉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立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北撤,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抓住中原权力真空的机会,在太原称帝(初沿用后晋天福

周德威镇幽州

五代十国周德威

周德威镇守幽州是晚唐五代时期的重要军事事件,其背景、过程与影响体现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复杂性和幽州作为战略要地的特殊性。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分析与扩

后晋石敬瑭与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其与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关联是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重要节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

景延广争议宰相

五代十国石敬瑭

景延广是五代后晋时期颇具争议的权臣,其生平事迹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籍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关于他的几个关键争议点及历史背景的分析: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