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传法日本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8 | 阅读:769次历史人物 ► 唐朝
鉴真东渡传法日本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对日本佛教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鉴真(688—763年),唐代著名律宗高僧,俗姓淳于,扬州江阳人。他应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邀请,历经六次艰难航行,最终在天宝十二年(753年)成功抵达日本,时年已66岁。
鉴真东渡的背景与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日本佛教戒律制度的缺失:当时日本佛教虽有发展,但因缺乏系统戒律制度,僧侣行为失范。日本圣武天皇遣唐使团特意邀请精通律宗的高僧赴日传法。
2. 唐朝佛教文化的影响:唐代律宗兴盛,鉴真师从道岸、弘景,精通戒律,其扬州大明寺是律学中心。日本希望通过引入唐代佛教体系完善本国制度。
东渡过程充满艰险:
前五次均因官府阻拦、海难或弟子阻挠失败,鉴真在第五次渡海后双目失明。
第六次(753年)搭乘日本遣唐使船,从苏州黄泗浦出发,经冲绳、屋久岛抵达九州,次年入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对日本的主要贡献包括:
1. 创立律宗弘传体系:在奈良东大寺设戒坛,为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等授戒,确立日本正规受戒制度。
2. 建筑与艺术传播:主持修建唐招提寺(现存国宝级建筑),将唐代木构技术、佛像雕塑(干漆夹纻工艺)传入日本。
3. 医药文化影响:精通医术,带去大量医书与药材,《鉴真上人秘方》对日本汉方医学发展有推动作用。
4. 典籍与书法交流:携带佛经、书籍逾千卷,促进日本写经事业,其弟子思托撰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是重要史料。
历史评价:
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获“大和上”称号。其东渡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影响力。唐招提寺金堂等遗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生平事迹成为中日友好象征。1980年,鉴真坐像回扬州“省亲”,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佳话。
文章标签: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