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五代的演变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9 | 阅读:376次历史人物 ► 顾闳中
科举制度在五代时期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延续性与变异性。这一时期(907-960年)虽战乱频仍,但各政权为笼络士人、维持统治合法性,仍不同程度地沿用并调整了唐代科举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延续与间断性实施
五代十国多数政权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开科取士,但受战争影响,科举的举行呈现不稳定性。例如后梁17年间仅开科10次,后唐13年开科12次,频率低于唐代。部分割据政权(如南唐、前后蜀)反而因相对安定,科举执行较中原更为连续。南唐甚至在保大十年(952年)首创"御前殿试",开宋代殿试制度化先河。
2. 科目简化与进士科独大
五代延续唐代"分科取士"传统,但明经、明法等科目逐渐边缘化。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明确要求"进士试杂文、帖经、策论三场",强化诗赋与经术并重的考试结构。实用性的"明算""明法"等科因战乱需求偶有复兴,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曾特设"明算科"选拔天文历算人才。
3. 考官权力与舞弊现象
五官(知贡举)职权扩大,但缺乏有效监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窦贞固主持科举时因录取不公引发"落第举子讼于朝"事件,促使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实行"锁院制",要求考官入住贡院直至放榜,成为宋代封闭阅卷制度的雏形。
4. 地域差异与人才流动
北方政权因战乱导致士人南迁,中原科举录取人数锐减。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录取进士仅12人,而同期南唐一次取士达30余人。此现象催生了"宾贡进士"制度,如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允许跨政权应试,为宋代"寄应"制度提供借鉴。
5. 科举与门阀残余的消长
虽门阀士族在唐末已衰落,五代科举仍受其影响。后唐时期,宰相豆卢革、韦说等试图操纵科举扶植亲族,引发"寒素论争"。至后周显德年间,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后为宋太宗)以低级军官之子中进士,反映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6. 考试内容与文体变革
五代科举沿袭唐代诗赋取士传统,但策论比重逐渐提升。后汉乾祐二年(949年)首次要求进士科"试策三道,贴经二十条",强化经世致用导向。同时"古文运动"影响显现,后周王朴的《平边策》被视为科举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从制度沿革看,五代科举上承唐代"以文取士"原则,下启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其锁院、殿试、誊录等试验性措施为北宋科举完善奠定了基础。但因政权更迭频繁,录取规模缩减至年均不足20人(全五代计200余人),仅为盛唐的三分之一,反映出乱世中文化教育的萎缩。南唐李璟时期创立的"画院科举"(如顾闳中通过绘画考试入仕),则展现了科举制度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异。
文章标签: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