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李绅悯农诗传世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1 | 阅读:1366次
历史人物 ► 李绅

李绅的《悯农》诗传世至今,主要有两首最为著名,分别为《悯农一》("春种一粒粟")和《悯农二》("锄禾日当午"),均收录于《全唐诗》。这两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唐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的典范之作。

李绅悯农诗传世

1. 创作背景与历史脉络

李绅(772—846)生活于中唐时期,历经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当时土地兼并加剧,赋税繁重,农民负担沉重。其诗作继承了杜甫"诗史"传统,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底层疾苦。值得注意的是,李绅晚年官至宰相,早年与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悯农》正是这一文学理念的实践。

2. 诗作的社会意义

《悯农二》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为千古名句,其价值在于:

首次以诗歌形式系统反映农业生产全过程(播种、锄草、收割);

突破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局限,将农事活动提升为艺术题材;

隐含对"朱门酒肉臭"社会现实的批判,与白居易《观刈麦》形成互文。

3. 文本传播与接受史

宋代以降,《悯农》被广泛选入童蒙教材(如《千家诗》),成为道德教化的经典文本。明清时期衍生出多种书法、绘画改编作品,乾隆皇帝曾亲自题写"悯农"二字命人刻石。近现代更被编入中小学课本,据统计,截至2020年仍是全国语文教材必修篇目。

4. 相关学术争议

有学者考证《悯农二》可能受到汉乐府《古歌》("菟丝,何尝可络")的影响;日本学者平冈武夫指出诗中"汗滴禾下土"与日本《万叶集》农事歌谣存在跨文化呼应。关于创作时间,存在贞元末年(800年前后)与元和初期(806年后)两种说法,主要依据李绅早期游历江淮的记载。

5. 现代价值延伸

当代对《悯农》的诠释已超越文学范畴: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常用作宣传文本;

2013年"光盘行动"推广时被赋予反粮食浪费的新内涵;

生态批评视域下,诗歌展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引发重新解读。

从敦煌出土的唐写本残卷到数字时代的网络传播,这两首四行短诗持续焕发生命力,其现实关怀与艺术张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胞物与"精神的具体呈现。

文章标签:悯农诗

上一篇:隋代医学著作整理 | 下一篇:史弘肇汉室悍将

李光弼平叛名将

唐朝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契丹族,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唐朝中期著名军事家,与郭子仪并称“李郭”,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统帅之一。他以治军严明

裴度宰相定国录

唐朝裴度

《裴度宰相定国录》并非现存史籍的正式书名,但裴度作为唐代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其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

李绅悯农诗传世

唐朝李绅

李绅的《悯农》诗传世至今,主要有两首最为著名,分别为《悯农一》("春种一粒粟")和《悯农二》("锄禾日当午"),均收录于《全唐诗》。这两首诗以简练

长安城的繁华盛景

唐朝长安

长安城作为唐帝国的都城,其繁华盛景在7至9世纪达到鼎盛,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历史地位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详述:1. 城市规模与规划 长

李绅悯农诗传世

唐朝李绅

李绅的《悯农》诗传世至今,主要有两首最为著名,分别为《悯农一》("春种一粒粟")和《悯农二》("锄禾日当午"),均收录于《全唐诗》。这两首诗以简练

李绅:宰相才子,文化菁英

唐朝李绅

李绅是中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被称为"宰相才子"。他在文化、政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成就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