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天历之争帝位更迭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10 | 阅读:7284次
历史人物 ► 泰定帝

天历之争是元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指1328年泰定帝去世后,元文宗图帖睦尔与其兄元明宗和世㻋之间爆发的帝位争夺战。这场争斗导致元朝政局动荡,反映了元朝中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以下是具体解析:

天历之争帝位更迭

1. 背景与起因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于1328年死于上都,未明确指定继承人。以钦察人燕铁木儿为首的权臣集团(大都派)拥戴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后为文宗),而泰定帝旧臣倒剌沙等则在上都扶持皇太子阿速吉八天顺帝),形成两都对峙。文宗初期为稳固局面,假意拥立兄长和世㻋(明宗)以争取支持。

2. 关键事件

两都之战(1328年):燕铁木儿率军攻占上都,天顺帝下落不明,倒剌沙集团覆灭。

明宗暴亡(1329年):文宗表面逊位,迎请和世㻋即位于漠北。但明宗南返途中突然暴毙于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后世多认为系文宗与燕铁木儿毒杀。文宗随即复位,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3. 政治影响

权臣专权:燕铁木儿借拥立之功掌控朝政,开元代权臣干政先例。

统治合法性危机:兄弟相残加剧宗室离心,元廷威信受损,为后世藩王叛乱埋下隐患(如1329年云南诸王秃坚之乱)。

制度性后果:文宗为洗白合法性,推行"文治",设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但未能扭转国势颓败。

4. 延伸分析

地缘因素:两都之争本质是漠北旧制与汉地集权矛盾的体现,上都集团代表草原贵族利益,大都派则倾向汉法改革。

经济代价:战争耗费国库,至顺元年(1330年)财政赤字达钞币239万锭,加速元代经济崩溃。

此事件暴露了元朝宗室继承制度(忽里勒台大会推举制)的缺陷,成为元中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一。文宗虽颇具文才,但其统治始终笼罩在弑兄阴影下,死后仅7年即爆发红巾军起义,元帝国走向瓦解。

文章标签:帝位更迭

上一篇:宋江起义水浒传奇 | 下一篇:魏忠贤掌权阉党乱政(1624年)

元武宗海山执政

元朝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1281-1311年),即孛儿只斤·海山,是元朝的第三位皇帝,1307年至1311年在位。他是元成宗铁穆耳之侄,父亲为答剌麻八剌(元顺宗)。海山的执政时

元朝回回人札马鲁丁

元朝元朝

元朝回回人札马鲁丁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原籍波斯(今伊朗),属于伊斯兰文明背景的“回回人”。他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1260—1294年

天历之争帝位更迭

元朝泰定帝

天历之争是元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指1328年泰定帝去世后,元文宗图帖睦尔与其兄元明宗和世㻋之间爆发的帝位争夺战。这场争斗导致元朝政局动荡,反映了元

察必皇后辅政功

元朝铁穆耳

察必皇后(约1241—1281年),名察必·旭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出身弘吉剌氏,为蒙古贵族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正妻。她在元初政治中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

天历之争帝位更迭

元朝泰定帝

天历之争是元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指1328年泰定帝去世后,元文宗图帖睦尔与其兄元明宗和世㻋之间爆发的帝位争夺战。这场争斗导致元朝政局动荡,反映了元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元朝泰定帝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93—1328年),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是元朝第六位皇帝,1323年至1328年在位,庙号泰定,蒙古尊号“札牙笃汗”。他是元成宗铁穆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