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司马昭之心路人知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2 | 阅读:8923次
历史人物 ► 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源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典故,比喻阴谋家的野心显露无遗。这一典故的背景是三国末期曹魏政权衰微,司马氏家族逐步篡权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史实角度解析其内涵与扩展知识:

司马昭之心路人知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核心

1. 司马氏专权的积累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249年)诛杀曹爽,掌控曹魏军政大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延续专权,废立皇帝如傀儡。魏帝曹髦在位时(254-260年),司马昭已独揽朝政,加九锡、晋爵晋公,篡位意图明显。

2. 曹髦的愤怒与反抗

曹髦不甘为傀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王经等人密议,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随即率宫中侍卫攻打司马昭府邸,最终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史称“曹髦弑君事件”。

二、典故的深层含义

1. 政治隐喻的普适性

此语不仅针对司马昭,更成为后世批判权臣野心的经典表述。类似案例如东汉董卓、唐代朱温,均因篡逆之心过于显露而留下恶名。

2. 司马昭的“隐忍”与“张扬”矛盾

对比其父司马懿的长期隐忍,司马昭采取更激进的手段镇压反抗(如镇压诸葛诞淮南三叛),甚至不惜背负弑君恶名,暴露了权力过渡期的残酷性。

三、历史影响与延伸知识

1. 合法性危机与舆论战

司马昭弑君后迫于舆论压力,诛成济三族以卸责,并拥立曹奂为帝。此举暴露了魏晋嬗代中“名教”与“现实”的冲突,为后世史家所诟病。

2. 西晋建立的铺垫

此事加速了司马氏代魏进程。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逼曹奂禅位,建立西晋,完成了“三家归晋”的最后一步。

3. 文学与史学的演绎

资治通鉴》将曹髦评价为“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突显其悲剧性;而《世说新语》则记载司马昭“礼贤下士”的伪饰,反映当时士人对司马氏的双重态度。

四、类似历史案例对照

王莽谦恭未篡时:西汉末王莽通过“禅让”伪装儒家道德,最终篡汉。

隋文帝代周杨坚以外戚身份夺取北周政权,手段与司马氏如出一辙。

这一典故不仅揭示了权力更迭的黑暗面,也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野心不可掩饰”的象征。其背后的人心向背、正统观念与暴力博弈,至今仍具反思价值。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朝奴婢制度考 | 下一篇:王敦叛乱威胁晋廷

凤雏庞统传奇

三国庞统

凤雏庞统传奇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其短暂而闪

庞统献连环计的真伪

三国庞统

关于庞统献连环计的真伪问题,需结合《三国志》等正史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进行辨析。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1. 正史无明确记载 《三国志·庞统传》

太史慈神箭传

三国太史慈

太史慈神箭传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汉末年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以勇武善射著称。《三国志》中记载他“弓马娴熟

沮授忠贞死谏

三国沮授

沮授是东汉末年袁绍帐下的重要谋士,以深谋远虑和忠直敢谏著称。他的“忠贞死谏”主要体现在对袁绍的战略劝谏和最终不屈而死的事迹中,具体可从以下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三国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髦(高贵乡公)针对权臣司马昭篡位野心的一句

钟会谋反图霸业

三国司马昭

钟会谋反图霸业是三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钟会作为魏国名将钟繇之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司马氏重用,但在灭蜀后野心膨胀,联合姜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