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三国的行政区划演变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3 | 阅读:5759次
历史人物 ► 三国

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演变是中国古代政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其演变脉络既延续了东汉制度,又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三国的行政区划演变

一、东汉末年的政区框架(184-220年)

1. 州-郡-县三级制成熟

东汉灵帝时形成13州(含司隶校尉部),黄巾起义后为镇压需要,州牧权力扩大,演变为实际行政区。郡级单位约105个,县级约1180个,幽州、益州等边疆地区增设"属国"管理少数民族。

2. 军阀割据的政区异化

董卓之乱后出现"遥领"现象,如刘备任"豫州牧"时实际控制区与豫州无关。曹操首创"都督区",在冀州设邺城都督,开唐代节度使先河。孙权在江东广设"都尉"辖区,如会稽东部都尉(后升临海郡)。

二、曹魏政区改革(220-265年)

1. 十二州制调整

魏文帝分东汉十三州为十二州,合并凉州入雍州。正始年间复置凉州,设"秦州"(甘肃东南部)为历史上首次出现。洛阳周边设司州,辖六郡取代原司隶校尉部。

2. 特殊军事行政区

在淮南、襄樊前线设"屯田区"(如淮南屯田由邓艾主持),兼具军政功能。边境置"护军"如陇西护军,管理羌胡部族。后期出现"都督诸州军事"管辖跨州防区。

三、蜀汉的边疆治理(221-263年)

1. 南中地区改制

诸葛亮南征后将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分设云南、兴古等郡,推行"夷汉分治"。庲降都督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统辖南中七郡,形成特殊的军事监护区。

2. 汉中防御体系

刘备夺取汉中后,将其从益州分出设"汉中郡",沿秦岭南麓设黄金、兴势等戍,形成梯次防御。后期姜维在沓中(今甘肃舟曲)屯田,建立前线基地。

四、东吴的开拓型政区(222-280年)

1. 州郡析置高峰

孙权分交州广州(226年),为岭南开发关键举措。在江南增设临川、庐陵南部等23郡,其中吴郡分出吴兴郡标志浙北开发完成。夷洲(台湾)归属临海郡管辖。

2. 军政合一制度

实行"督军分区",如陆逊任荆州牧时兼领江陵督。在长江沿线设"典船校尉"(福州)、"温麻船屯"(霞浦)等海军基地。山越地区设"县尉"进行武装垦殖。

五、跨国政区与侨置现象

1. 争议地区管理

荆州南阳郡被魏、吴分别设"南阳郡"和"南南阳郡"。合肥新城(曹魏)与合肥旧城(东吴)形成双城对峙。

2. 侨置郡县雏形

刘备在益州设"梓潼郡"安置荆州流民,为东晋侨州郡县前身。曹魏将陇西民迁至天水,设"南安郡"予以安置。

六、文献记载与考古印证

《晋书·地理志》记载魏有12州、89郡;《华阳国志》详载蜀汉21郡;走马楼吴简揭示孙吴临湘侯国辖13乡。南京出土孙吴"毗陵典农校尉"简牍,证实屯田区的特殊地位。

这一时期的政区演变呈现三大特点:军事因素主导区划调整、边疆开发推动郡县增设、行政层级向都督区过渡。三国各自创新被西晋太康改制吸收,最终形成"州-郡-县"标准三级制。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陆贾新语释读 | 下一篇:潘岳才貌世称潘郎

汉献帝的傀儡生涯考

三国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是中国东汉末代皇帝,其统治时期(189年-220年)堪称历史上最典型的傀儡政权样本。其生涯可分为以下关键阶段: 一、幼年登基与

典韦护主殒命

三国典韦

典韦护主殒命一事出自《三国志·魏书·典韦传》,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忠勇事迹。以下结合史实展开分析:事件背景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张

虎痴许褚勇武录

三国许褚

虎痴许褚勇武录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以骁勇善战、力大无穷著称,被誉为“虎痴”。其一生事迹多见于《三国志·

七擒孟获的史料真实性

三国孟获

关于“七擒孟获”的史料真实性,目前存在学术争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未明确记载此事,而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首次提及。以下是基于现有研究的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280年)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虽处于分裂动荡的时代,却因政治格局的多元化和思想文化的活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以下从文学

三国时期民族融合现象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尽管这一时期以魏、蜀、吴三足鼎立为政治主线,但民族间的互动与融合并未停滞,反而因战乱、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