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阮籍青白眼示好恶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30 | 阅读:4090次
历史人物 ► 阮籍

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其"青白眼"的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生动体现了其独特的处世态度和人格特质。这一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值得深入探讨:

阮籍青白眼示好恶

一、典故本原与史实依据

《晋书》明确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这种特殊的表情语言包含两个层面:对志同道合的嵇康"赍酒挟琴"来访时现青眼(黑眼珠居中,表示欢迎);而对司马昭心腹钟会等权贵则以白眼(眼珠上翻露出眼白)相待。惠栋《九曜斋笔记》考证指出,这种区分是对当时"礼法之士"的公开蔑视。

二、行为背后的时代语境

1. 政治环境:正始年间司马氏集团通过"名教"进行权力垄断,阮籍曾任东平相、步兵校尉等职,但内心抵触。青白眼实为对虚伪礼教的抗议。

2. 思想源流:继承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大人先生传》中讽刺礼法之士如"虱处裈中",白眼是对假道学的视觉化批判。

3. 竹林风尚:与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相呼应,共同形成"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团体。

三、文化史延伸解读

1. 视觉符号学意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眼部表情系统化为价值判断载体,开创非语言表达的哲学维度。

2. 对后世影响:

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绘画理论

苏轼"看人青眼"的文学用法

成为文人画中"傲世"题材的经典意象

3. 比较研究:与西方"白眼"(Malocchio)的民俗信仰不同,阮籍的白眼具有明确的哲学对抗性。

四、历史细节辨证

唐代《蒙求》注引《竹林七贤论》补充细节:阮籍母丧时,嵇喜依礼吊唁遭白眼,其弟嵇康携酒琴而来方见青眼。这一记载显示其好恶标准不在私人恩怨,而在精神认同。宋代《绀珠集》卷十记载司马昭曾质问阮籍的白眼举动,得其"嗜酒忘形"的巧妙应对,反映当时的政治智慧。

五、现代诠释价值

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抗争方式,在20世纪被鲁迅等知识分子重新阐释,成为抵抗文化专制的象征性符号。其核心在于保持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与当下社会仍具对话空间。

文章标签:

上一篇:程昱筹谋佐曹操 | 下一篇:魏收秽史受讥

司马睿偏安江左

晋朝司马睿

司马睿偏安江左是东晋政权南迁并得以延续的关键历史事件。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北方陷入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混战,中原士族与百姓大规模南迁。司

东晋北伐为何屡次失败

晋朝祖逖

东晋北伐的屡次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内部政治军事的缺陷,也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以下是主要因素的分析:1. 门阀政治与内部倾轧 东晋政权

王献之墨池父子

晋朝王献之

王献之墨池父子:书法世家与艺术传承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父子组合。“

王敦叛乱威胁东晋

晋朝王敦

王敦叛乱是东晋初期(322-324年及327年)的重大政治军事危机。这场由权臣王敦发动的叛乱,深刻暴露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构性矛盾,对东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阮籍青白眼示好恶

晋朝阮籍

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其"青白眼"的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生动体现了其独特的处世态度和人格特质。这一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内

阮籍咏怀诗隐喻

晋朝阮籍

阮籍的咏怀诗是魏晋时期玄言诗的代表作,其隐喻体系复杂深刻,反映了正始年间士人的精神困境与政治态度。结合《晋书》《三国志》等史料及历代注疏,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