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代饮食文化与作物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26 | 阅读:5271次
历史人物 ► 妇好墓

商代饮食文化与作物研究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根据考古发现与甲骨文记载,商代饮食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商代饮食文化与作物

一、农作物结构

1. 主粮作物:粟(小米)占主导地位,郑州商城遗址碳化粟粒堆积达100立方米。黍(黄米)为次要作物,具有耐旱特性。稻米在长江流域商代遗址(如盘龙城)发现较多,但北方地区属奢侈品。

2. 经济作物:大豆开始栽培,安阳殷墟出土碳化大豆颗粒。麻类作物用于纺织与榨油,甲骨文"苴"字即指籽。

3. 蔬菜瓜果:藜科植物(灰菜)、葫芦科(瓠子)常见,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桃、李、梅等果核。甲骨文"囿"字证实王室已有专门果园。

二、肉类来源

1. 家畜:猪骨占殷墟出土动物骨骼60%以上,牛(黄牛、水牛)多用于祭祀,羊(绵羊、山羊)数量较少。鸡骨在晚商遗址普遍出现。

2. 野生动物:鹿类(麋鹿、梅花鹿)占狩猎获取肉类的70%,甲骨文记载商王一次田猎可获麋400余头。象、犀牛等热带动物骨骼在早商遗址有发现。

三、烹饪技术

1. 炊具组合:鬲(空足炊器)与甑(蒸器)配套使用,实现蒸煮分离。安阳妇好墓出土青铜三联甗可同时蒸煮三种食物。

2. 发酵技术:甲骨文"醴"字证实存在谷物酿酒,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商代酿酒作坊遗迹。酵母残留物分析显示已掌握曲蘖技术。

3. 调味料:盐业生产规模扩大,山东寿光双王城发现商代盐田遗址。梅子作为酸味调料常见于贵族墓葬。

四、饮食礼制

1. 等级差异:殷墟西区平民墓葬随葬陶鬲多盛装粟饭,而王陵区出土铜鼎内有残留的稻米、肉类及香草。

2. 祭祀用牲:甲骨文记载最高规格的"大牢"用牛、羊、豕三牲,实际考古发现祭祀坑中常混用马、狗等动物。

3. 宴饮制度:青铜器铭文"飨"字反映宴飨礼仪,周原甲骨记载商王一次赏赐贝币用于"作醴"。

五、区域差异

1. 中原地区:以粟作农业为主,形成"黍稷-猪"饮食模式。

2. 长江流域:江西吴城遗址发现水稻植硅体,与鱼鳖类水产组合。

3. 北方草原地带: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大量狗骨,反映游牧文化影响。

最新考古发现显示,商代晚期小麦种植比例上升,可能与气候干冷化有关。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铜鼎内残留物分析,证实当时已掌握复合调味技术,使用包括韭菜、野蒜在内的多种香辛料。这些发现为理解商代饮食文化的复杂性和技术成就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文章标签:饮食文化

上一篇:戴梓发明连珠火铳 | 下一篇:燕召公家族世守北疆

二里头青铜爵的象征意义

夏商

二里头青铜爵作为中国早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其象征意义深刻反映了夏文化(或早商文化)的社会、宗教与政治结构。以下是其多层次的象征内涵及相关背景:

夏商农业技术与作物

夏商大禹

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农业的进步为后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是夏商农业技术与作物的主要特点及相关扩展内容: 一、农业

甘盘为相辅武丁

夏商甘盘

甘盘是商朝武丁时期的重要辅政大臣,其事迹虽在传世文献中记载有限,但结合甲骨卜辞与历史研究,可梳理出以下几方面的史实与学术认识:1. 文献记载与身

夏商法律与刑罚制度

夏商商汤

夏商两代是中国法律与刑罚制度的萌芽阶段,其法律体系以习惯法与神权法为主,兼具原始性与早期国家特征。以下从法律渊源、刑罚制度、司法特点及历史影

商代妇好墓考古发现

夏商妇好墓

商代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宫殿宗庙区的西南部,是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墓于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保存完整,未遭盗

纣王无道失天命

夏商妇好墓

纣王无道失天命:基于史实的剖析 商纣王(帝辛)是商朝末代君主,其统治被后世视为暴政的典型。《史记》《尚书》等典籍记载了其失政的具体表现,虽部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