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廌的文坛轶事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22 | 阅读:837次历史人物 ► 李廌
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济南,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与苏轼交谊深厚,其文坛轶事多与苏轼及其他文人互动相关,颇具史料价值。
1. 苏轼赏识与“死而复生”的轶事
李廌早年因《骖鸾赋》受苏轼激赏,苏轼称其笔墨“有飞沙走石之势”,并致信张耒赞其“子之才,万人敌也”。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传闻李廌惊惧而亡,实则虚惊。苏轼出狱后于黄州得知李廌健在,作诗调侃:“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足见二人情谊。
2. 科举失利与苏轼的遗憾
元祐三年(1088),李廌参加礼部试,苏轼任主考官,有意擢拔其卷,却因考卷糊名制度误判他人之作,致李廌落第。苏轼不已,作《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诗慰藉,又上书朝廷举荐其“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然终未获重用。此事暴露宋代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3. 文人雅集与创作互动
李廌常参与苏门文人聚会,元祐年间在京与秦观、黄庭坚等唱和。其《师友谈记》记载苏轼论文之言,如“辞达而已”的创作观,成为研究北宋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苏轼评其诗“时出新奇”,而朱熹后批评其文“稍怪”,反映南北宋文风差异。
4. 晚年潦倒与文坛声名
李廌晚年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州),生活困顿,仍勤于著述。其《德隅斋画品》是中国绘画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以“神、妙、能”品评画作,体现文人画理论影响。晁补之称其“文章豪健,近世未见其比”,《宋史》亦肯定其“为文条畅曲折,辩而中理”。
5. 学术争议与历史评价
李廌对《左传》的质疑(如认为“君子曰”系后人伪添)曾引发争议,展现其独立思考。元代郝经批评其“好为高论”,而清四库馆臣则肯定其“考证精核”。其诗文集《济南集》虽散佚,后人辑本仍可见其“雄奇险怪”的文风,与苏门其他成员形成鲜明对比。李廌的遭遇既反映北宋党争对文人的影响,也体现民间“苏门”文化圈的活力。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