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礼中的饮食规范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9 | 阅读:2019次
历史人物 ► 周礼

周礼》作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系统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其中关于饮食的记载集中在《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等篇章,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制思想。以下是《周礼》中饮食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史实:

周礼中的饮食规范

一、饮食分层制度

1. 天子九鼎八簋

天子宴飨使用最高规格的“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配九鼎八簋。鼎盛肉食,簋盛谷物,《周礼·天官·膳夫》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实际考古发现西周晚期列鼎制度趋于严格,如虢国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印证了等级差异。

2. 诸侯递减制度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仪礼·公食大夫礼》详细记载诸侯招待大夫时的“五鼎”规格(羊、豕、肤、鱼、腊)。

3. 庶民饮食限制

《礼记·王制》补充“庶人无故不食珍”,平民日常仅食藿藜(豆叶野菜),肉类罕见,《周礼·地官·闾师》规定“不畜者祭无牲”。

二、职官分工体系

1. 膳夫与庖人

《周礼·天官》设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统领食官体系;庖人专职“共六畜、六兽、六禽”,负责原料供应。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多有“膳夫”铭文,如膳夫克鼎。

2. 酒正与浆人

酒正“掌酒之政令”,按“五齐三酒”分类管理祭祀用酒;浆人负责“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反映了周人酒饮分级的礼制。

3. 食医制度

《周礼》首创食医职位,主张“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融合五行观念与节气饮食观,是中国最早的营养学记载。

三、烹饪工艺规范

1. 八珍之制

《周礼·天官·膳夫》提及“珍用八物”,郑玄注引《礼记·内则》详细记载了淳熬(肉酱浇饭)、炮豚(烤乳猪)等八种王室珍馐,涉及烤、煎、腌、酿等复杂工艺。

2. 祭祀食规

祭祀时强调“割烹”,《周礼·春官·大宗伯》规定牲畜宰杀需符合“毛血告纯”仪式,甲骨文显示商周时期已有“告刍”祭祀程序。

3. 酱料体系

《周礼·天官·醢人》记载“百酱”制度,包括兔醢、鱼醢等发酵肉酱,《说文》释“醢”为“肉酱也”,印证了西周发达的酿造技术。

四、宴饮礼仪规范

1. 列鼎而食

《周礼·秋官·司约》载“凡饮食之约,鼎俎实之”,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列鼎显示,鼎的数量与食物种类严格对应。

2. 献酢之礼

宴饮中主人敬酒称“献”,客人回敬称“酢”,《仪礼·燕礼》载“公祭如宾礼,膳宰赞授肺”,体现分食制和尊卑秩序。

3. 食器象征

青铜食器如簠、瑚(胡)、豆等按用途严格区分,《周礼·冬官·考工记》规定“梓人为饮器”,不同材质象征身份,天子用玉爵,诸侯用角爵。

五、饮食禁忌与延伸

1. 医疗禁令

《周礼·天官·疾医》规定“瘥疾不食性”,患者需遵循特殊饮食禁忌,与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的食疗记载相呼应。

2. 环保理念

《周礼·地官·山虞》制定“春薦韭卵,夏薦麥魚”的时令饮食规范,《月令》篇进一步强调“无伐桑柘”以保障蚕丝业,体现生态饮食观。

西周饮食规范通过《周礼》的文本化,奠定了中国古代“食礼”的基础,其影响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清华简《耆夜》等出土文献进一步印证了周代饮食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展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乐文明在饮食领域的具象化。

文章标签:饮食

上一篇:商朝的宫殿建筑风格 | 下一篇:武安君苏秦风云路

召穆公谏厉王

西周共和

《召穆公谏厉王》是《国语·周语上》中的著名篇章,记录了西周晚期召穆公(召虎)规劝周厉王弭谤的历史事件,反映了西周贵族政治中的谏诤传统和王权与民

周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

西周周武王

周武王伐纣是中国古代商周之际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其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社会、军事和意识形态等

师酉铭文纪功

西周周礼

师酉簋铭文是西周中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器为周恭王时期(约前10世纪)宗庙祭祀礼器,内底铸有106字铭文,记载了师

周公摄政与成康之治

西周周公

周公摄政与成康之治是中国西周初期政治发展的关键阶段,二者共同奠定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并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及

师酉铭文纪功

西周周礼

师酉簋铭文是西周中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器为周恭王时期(约前10世纪)宗庙祭祀礼器,内底铸有106字铭文,记载了师

散氏盘记疆界

西周周礼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铜器,约铸造于公元前9世纪,因铭文记载土地划界事宜而闻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铭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