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元朝农业技术革新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5-23 | 阅读:9394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1271—1368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农业技术革新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因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呈现出独特特点。以下从技术推广、工具改良、水利建设、作物引进等方面展开分析:

元朝农业技术革新

1. 农书编纂与技术推广

元政府重视农业知识体系化,司农司编纂的《农桑辑要》(1273年)是中国首部官方农书,系统总结黄河流域农业经验,强调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王祯《农书》(1313年)则创新性收录《农器图谱》,详细记载105种农具结构与使用方法,如曲辕犁改进为"辊铲犁",适应北方旱田深耕需求。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按月令编排农事,推动农业技术通俗化传播。

2. 农具革新与动力利用

耕作工具:推广"铁搭"(四齿铁耙)解决南方水田黏土问题,"耧锄"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

水力应用:水转翻车(水轮驱动龙骨车)效率较人力翻车提升3倍,王祯《农书》记载的"水转连磨"可联动九盘石磨,每日加工谷物达千斤。

纺织机械:黄道婆革新轧花车、三锭脚踏纺车,松江棉纺效率提升5倍,推动长江下游形成棉纺产业带。

3. 水利工程与边疆开发

中央设都水监统管全国水利,郭守敬主持修浚通惠河(1293年),运用闸坝分级技术解决北京漕运难题。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兴修滇池水系,建成松华坝等工程,新增良田万顷。西北地区推广"坎儿井"技术,通过地下暗渠减少蒸发,至今新疆吐鲁番仍在使用。

4. 域外作物引进与轮作制度

新作物引入:中亚胡萝卜、波莱(菠菜)、回回豆(鹰嘴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丰富饮食结构。畏兀儿地区葡萄种植技术与汉地嫁接法结合,促进葡萄酒产业。

种植模式:南方普及"稻麦复种制",太湖流域实现"春麦-晚稻"一年两熟。北方推广"区田法",通过深沟密植抗旱保墒,《王祯农书》记载此法可使亩产提高30%。

5. 政策驱动与技术普及

忽必烈颁布《户口条画》将农户分为"元管户""交参户"等类别,实行"社制"组织基层生产,每50户设社长督课农桑。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诏令各路提举司教授"秧马"使用技术,这种插秧工具使江南农民日效达3亩。政府定期刊印《农桑辑要》分发州县,现存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杭州路重刻本可见其持续影响力。

局限性与影响:尽管存在后期赋役加重导致的农田荒废,元代农业技术革新仍为明清奠定基础。棉花种植北界推进到渭河流域,水力机械应用启发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水击面罗",回回农业典籍《海屯行纪》中的果园管理技术亦被中原吸收。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技术创新,构成元代农业的独特历史价值。

文章标签:农业技术

上一篇:宋徽宗书画艺术考 | 下一篇:汤和功成身退

阿老瓦丁造炮术

元朝阿老瓦丁

阿老瓦丁(Ala al-Din al-Hanafi)是元代著名的回回炮手,其造炮技术对13-14世纪中国军事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他与亦思马因(Ismail)共同受元世祖忽必烈征召,将

元代帝师制度的形成

元朝宣政院

元代帝师制度的形成是蒙古统治者借鉴藏传佛教政教合一传统、巩固统治西藏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政治举措。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点:1. 萨迦派与蒙

元朝的皮货贸易

元朝元朝

元朝的皮货贸易是当时蒙古帝国及元朝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游牧经济与定居文明的交融。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元朝的皮货贸易展开分析:1. 皮货的来

朱清张瑄开海运

元朝元成宗

朱清与张瑄是元代著名的海运专家,他们对元代漕粮海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史实及扩展分析:1. 背景与早期经历 朱清

元朝的皮货贸易

元朝元朝

元朝的皮货贸易是当时蒙古帝国及元朝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游牧经济与定居文明的交融。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元朝的皮货贸易展开分析:1. 皮货的来

元代的驿站与交通系统

元朝元朝

元代驿站与交通系统是维持帝国庞大疆域有效统治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设计与运作体现了蒙元时期高效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的特色。以下从设置背景、组织结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