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汤和功成身退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5-23 | 阅读:2746次
历史人物 ► 汤和

汤和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位列“淮西二十四将”,其“功成身退”的处世智慧在明初政治生态中显得尤为难得。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及深层原因展开分析:

汤和功成身退

一、历史背景与早期功绩

汤和(1326-1395)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濠州,因战功卓著晋升至御史大夫。洪武三年(1370年)封中山侯,十一年晋封信国公,参与平定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并在洪武十四年率军征讨云南,完成明初统一大业。其军事才能与忠诚度深得朱元璋认可。

二、主动退隐的具体表现

1. 交还兵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过六旬的汤和主动上表称病请辞,请求解除兵权归乡养老。此举在蓝玉案(1393年)爆发前五年发生,避免了卷入后期残酷的功臣清洗。

2. 低调处世:退休后谨守君臣之礼,每次入朝仅叙家常,绝口不提朝政。《明史》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3. 自污避祸:故作沉溺酒态,如主动向朱元璋索要歌姬,以此消解皇帝猜忌,类似萧何“自污名节”的策略。

三、深层生存智慧

1. 洞察时局:汤和敏锐察觉朱元璋“飞鸟尽良弓藏”的统治逻辑,早在胡惟庸案(1380年)后便开始收敛锋芒。

2. 淮西集团的例外:对比李善长、蓝玉等淮西功臣的悲惨结局,汤和成为极少数善终者,反映出其政治敏锐性。

3. 家庭保全:其子汤鼎虽早逝,但家族未受洪武后期党狱牵连,子孙承袭爵位至明末。

四、历史评价延伸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特别提及:“汤和以功名终,其明哲保身之道,盖与郭子仪王翦同出一辙。”现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亦指出,汤和的选择揭示了明初“官僚系统对个人能动性的压制”,其退隐实质是被动适应专制强权的结果。

需要补充的是,汤和的“退”并非完全消极,《明实录》记载他晚年仍协助筹划沿海防倭,修建59座卫所城寨,奠定明代海防基础。这种“退中有进”的姿态,进一步体现了其在皇权与事功间的精妙平衡。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农业技术革新 | 下一篇:王士祯诗坛神韵领袖

李贽离经叛道

明朝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以“离经叛道”著称,其思想对传统儒学体系提出尖锐批判,具有鲜明的反权威色彩。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思想特点

汤和功成身退

明朝汤和

汤和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位列“淮西二十四将”,其“功成身退”的处世智慧在明初政治生态中显得尤为难得。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及深层原因展开分

刘瑾八虎之首

明朝刘瑾

刘瑾是明朝正德年间著名的宦官,位列“八虎”之首,是明代宦官专权的典型代表。他凭借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贪腐弄权,对朝政造成极大破坏,最终被凌

胡惟庸谋反伏诛

明朝胡惟庸

胡惟庸谋反伏诛胡惟庸是明朝初年重要的政治人物,曾任中书省左丞相,是朱元璋时期权力最大的文官之一。然而,他最终因谋反罪名被处决,此案牵连甚广,

汤和功成身退

明朝汤和

汤和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位列“淮西二十四将”,其“功成身退”的处世智慧在明初政治生态中显得尤为难得。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及深层原因展开分

汤和 - 男子汉的正气英雄

明朝汤和

以下是一篇关于汤和这位英雄的1000字文章:汤和 - 男子汉的正气英雄汤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英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以其正直、勇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