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怒吼长坂坡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8153次历史人物 ► 张飞
"张飞怒吼长坂坡"典出《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时的著名事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败退当阳时,令张飞率二十骑断后。张飞据守长坂桥,"瞋目横矛"大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敢近者,刘备得以脱险。
这一事件体现了张飞的勇猛和战术智慧:
1. 虚实并用:张飞拆断桥梁,制造疑兵之势。《资治通鉴》称其"断桥拒水",结合地形阻止曹军骑兵突击,实则当时仅二十余骑,却通过气势震慑敌军。
2. 心理威慑:张飞"声若巨雷"的怒吼契合其历史形象。《华阳国志》记载他"雄壮威猛",曹军因赵云此前七进七出的威慑(虽非同期记载)可能产生畏战心理。
3. 战术价值:此战为刘备集团争取了撤退时间,与关羽汇合后转战江夏,为赤壁之战保存了核心力量。裴松之注引《魏略》提到曹操阵营误判刘备动向与此有关。
4. 演义衍生:《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夸张为"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添加了夏侯杰惊死等虚构情节,实则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杰于史无载。
需注意的是,古代战场吼声的实际作用可能被后世文学放大。汉代烽燧制度中本来就有"鼓噪"震慑敌人的战术,张飞此举或暗合先秦"一夫当关"的战术传统。现古发现当阳长坂坡遗址地形狭窄,确有地势之利。事件背后反映了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的凝聚力,以及曹军南下时情报不畅的弱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