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乐毅伐齐的成败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8762次
历史人物 ► 乐毅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燕国齐国发动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其成败可从战略、战术、政治、外交等多角度分析:

乐毅伐齐的成败

1. 战略初期成功

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前284年)联合攻齐,利用齐湣王外交失策引发的诸侯矛盾,迅速攻占齐都临淄,连下70余城,仅剩莒和即墨两城未克。乐毅采取怀柔政策,减轻赋税、礼遇齐民,旨在瓦解齐国抵抗意志,展现高超战略眼光。

2. 战术执行与军事才能

乐毅灵活运用分兵策略,控制占领区的同时长期围困残余城邑,避免强攻消耗。其军事才能得到《史记》认可,称其“治燕军而抚齐民”。

3. 政治转折与失败关键

燕昭王去世(前279年)后,继位的燕惠王中齐将田单,以骑劫替换乐毅。骑劫改变乐毅的安抚政策,滥施暴行,激化齐人反抗。田单利用此契机,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燕国功败垂成。

4. 深层原因分析

- 燕国实力局限:燕国综合国力弱于齐,长期占领依赖外部联盟,后期秦国退出削弱联军力量。

- 齐地抵抗意志:齐国民间势力(如田单)利用宗族凝聚力,形成持久抵抗。

- 外交环境变化:各国不愿齐国彻底灭亡打破均势,暗中支持复国。

5. 历史影响

齐国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丧失与秦抗衡能力;燕国错失崛起机会,加速了秦国东进统一进程。乐毅的怀柔策略成为后世占领区管理的借鉴案例,而田单的反攻则被列为经典逆袭战例。

此役体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复杂性,以及军事胜利与政治稳定的密不可分。

文章标签:

上一篇:西周玉器文化探微 | 下一篇:秦陵兵马俑的发现

白起长平坑赵卒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长平坑杀赵卒是中国战国时期一场极具争议的军事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后。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多角度分析:一、历史背景 1. 战争起因:秦赵

楚汉相争的前奏

春秋战国亭长

楚汉相争的前奏可以追溯到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激化与权力真空期的形成,其发展经历了多个关键阶段:1. 秦朝暴政与起义爆发 秦二世时期,严刑峻法、徭役

豫让吞炭报主恩

春秋战国豫让

豫让吞炭报主恩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忠义故事,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是晋国人,最初效力于范氏和中行氏,后转投智伯(智瑶),受到智伯的礼遇和

乐毅伐齐的成败

春秋战国乐毅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燕国对齐国发动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其成败可从战略、战术、政治、外交等多角度分析:1. 战略初期成功 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

乐毅伐齐的成败

春秋战国乐毅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燕国对齐国发动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其成败可从战略、战术、政治、外交等多角度分析:1. 战略初期成功 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

燕昭王与黄金台招贤

春秋战国乐毅

燕昭王与黄金台招贤燕昭王(?—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君主,名职,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在位。他在位期间以“招贤纳士”闻名,其中“黄金台”典故成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