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厚卖国签约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3450次历史人物 ► 左宗棠
崇厚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外交官员,他在中俄《里瓦几亚条约》(又称《崇厚条约》)的谈判中被广泛批评为“卖国”,这一事件是19世纪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挫折。
1. 条约背景:
1871年,俄国趁新疆阿古柏叛乱之机,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清政府平定新疆后,于1878年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收回伊犁。崇厚不谙外交且缺乏军事后盾,在俄方施压下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1879年),未获清政府批准。
2. 条约内容与危害:
- 中国虽收回伊犁城,但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等战略要地,使伊犁成为孤城。
- 赔偿俄国500万卢布,并允许俄商在蒙古、新疆免税贸易,扩大俄国在华经济特权。
- 允许俄国增设领事馆,进一步损害中国主权。
3. 清廷反应与后续处理:
- 条约传回国内后,左宗棠、张之洞等官员强烈反对,斥责崇厚“误国媚敌”。清廷以“违训越权”将崇厚革职下狱,判斩监候。
- 1880年改派曾纪泽重新谈判,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虽仍失部分领土,但收回特克斯河谷,减少赔款至900万卢布,挽回部分权益。
4. 历史评价与反思:
- 崇厚的失误暴露了清廷外交体系的弊端:官员缺乏专业训练,对国际法无知,且决策与军事脱节。
- 俄国利用清政府急于收回领土的心理,迫使中国付出高昂代价,反映了弱国外交的困境。
- 这一事件促使清廷部分官员意识到“自强”的重要性,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化。
5. 延伸影响:
- 新疆建省(1884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廷为巩固边防设立行省,加强中央控制。
- 国际法引入:曾纪泽在谈判中运用国际法据理力争,推动清廷重视外交人才培养。
崇厚签约事件是晚清主权丧失的典型案例,凸显了近代中国在列强压迫下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后来的外交谈判提供了教训。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