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服饰演变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2 | 阅读:2453次历史人物 ► 战国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的服饰演变是中国古代服饰史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礼制化、等级化和材质工艺的进步上。以下是西周服饰演变的具体表现和相关知识扩展:
1. 礼制化与等级区分
西周服饰严格遵循周礼,形成“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并通过服饰颜色、纹样、配饰体现身份差异。例如:
- 冕服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冕服等级分明,以冕旒数量(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等)和衣裳纹章(如“十二章纹”为天子专属)区分尊卑。
- 色彩规范:朱色、玄色(黑中带赤)为高贵色,多用于贵族礼服;庶民则多穿本色或染青、黄等简单色调的“褐衣”(粗麻衣)。
2. 材质与工艺发展
- 丝织品普及:西周丝织技术提升,《诗经》中“锦衾”“素衣”等记载反映贵族广泛使用丝绸。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提花菱纹绮残片,证明当时已掌握复杂织造技术。
- 麻葛与毛织物:平民以麻、葛为主,西北地区还使用羊毛织成的“毳衣”。
3. 服饰形制演变
- 深衣雏形出现:西周中后期,可能出现上下连属的“深衣”前身,但主体仍为分裁的“上衣下裳”。
- 配饰制度化:玉组佩(如璜、琮、璧的组合)成为贵族身份象征,腰带用革带或丝带,以带钩固定。
4. 地域与民族影响
- 周人原有服饰偏实用,灭商后吸收商代纹饰(如饕餮纹)并加以简化;
- 与戎狄等周边民族交流中,部分贵族采用短衣窄袖的胡式服装,但礼制服饰仍保持中原传统。
5. 功能饰
- 军事服饰:皮甲(“犀兕甲”)和青铜胄用于战争,甲片以漆粘合;
- 劳动服饰:庶民短褐(及膝短衣)便于耕作,女子“襦裙”(短上衣配长裙)渐成日常装束。
西周服饰演变的核心是通过服饰强化宗法秩序,同时技术的进步为春秋战国服饰变革奠定基础。中国服饰的“礼乐”特质在此时期全面形成。
文章标签:服饰
上一篇:少康中兴复夏邦 | 下一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与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