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燃犀照鬼魅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5203次历史人物 ► 温峤
"温峤燃犀照鬼魅"典出《晋书·温峤传》,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志怪故事。以下根据史实和相关记载详细解析:
1.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温峤(288-329)是东晋名将,都督江州时曾率军平定叛乱。据《晋书》记载,他途经牛渚矶(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听闻水下多鬼怪,遂点燃照明窥探。《晋阳秋》补充细节称,犀光照射下可见水中"奇形异状者,或乘马车著赤衣帻",次日温峤因眼痛去世,时人认为这是触犯鬼神所致。
2. 的特殊文化内涵
在古代被视为通灵之物。《淮南子》载"置穴,狐不敢归",《山海经》称其可照幽冥。汉代已用制作"通天犀",中央有白色纹理贯通首尾,被认为能沟通阴阳。温峤所用可能是此类宝物。
3. 文献记载的流变
除正史外,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对此事有文学化描写,称见到"水族覆火,奇形异状"。唐代《酉阳杂俎》将其与秦始皇燃犀传说混融,反映故事在民间传播中的演变。
4. 历史地理考证
牛渚矶为长江险要,水深湍急,古代舟船常在此倾覆。水下暗流漩涡可能被附会为"水怪",而温峤眼疾或因江上强光反射导致,后被神秘化解释。
5. 后世影响与文化符号
该典故成为文学常用意象,李商隐有"徒令上将挥神笔,更遣儒生验屈平"之叹。宋代《太平广记》列为"灵异"类之首,明清戏曲如《燃犀记》均取材于此。"燃犀"也成为洞察幽微的代名词。
6. 科学视角的再审视
现代学者认为,所谓鬼魅可能是甲烷气泡导致的光学折射现象,或水下沉船腐木的怪异投影。温峤之死更可能与当时战争创伤或感染有关,但故事深刻反映了古人"鬼神实不可欺"的敬畏心理。这一传说融合了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与志怪文学的想象,展现了六朝时期人鬼共存的世界观。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