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西周王系传承考略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1 | 阅读:6338次
历史人物 ► 三监之乱

西周王系传承考略

西周王系传承考略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由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其王系传承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过程中亦不乏变数与动荡。以下依据传世文献(如《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等)与考古发现(如青铜器铭文),对西周王系传承及关键事件略作考述。

一、西周王系世袭脉络

1. 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在位约7年。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弟周公旦摄政,引发“三监之乱”(管叔、蔡叔、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定。

2. 周成王姬诵:武王之子,周公辅政期间巩固分封制,营建洛邑(成周),奠定“成康之治”基础。

3. 周康王(姬钊:成王之子,与成王并称“成康之治”,社会安定,刑罚四十余年不用。

4. 周昭王(姬瑕:康王之子,多次南征荆楚,后期伐楚时“丧六师于汉水”,疑似战败身亡(《竹书纪年》载“昭王南征不返”)。

5. 周穆王(姬满:昭王之子,在位55年(一说40余年),西征犬戎,东伐徐夷,传说曾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见《穆天子传》)。

6. 周共王(姬繄扈:穆王之子,曾因密康公私藏三女而灭密国(见《国语·周语》),反映王权对诸侯的控制。

7. 周懿王(姬囏:共王之子,在位时周室衰微,《竹书纪年》载“天再旦于郑”(或为日食记录),戎狄侵扰频繁。

8. 周孝王(姬辟方:共王之弟,打破嫡长制即位,任用非子养马于汧渭,后封非子于秦(秦人始兴)。

9. 周夷王(姬燮:懿王之子,在位时诸侯不朝,曾烹杀齐哀公(《史记》载“烹齐哀公于鼎”),王室权威进一步削弱。

10. 周厉王(姬胡:夷王之子,推行“专利”政策引发国人暴动(前841年),被迫流亡于彘,开启“共和行政”(一说由共伯和摄政,一说贵族共同执政)。

11. 周宣王姬静:厉王之子,“共和”结束后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史称“宣王中兴”),晚年伐戎失利,千亩之战丧南国之师。

12. 周幽王(姬宫涅):宣王之子,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引发申侯联合犬戎攻镐京,幽王于骊山(前771年),西周灭亡。

二、王系传承中的制度与变局

1. 嫡长子继承制的动摇:孝王以弟继兄、周携王与平王“二王并立”现象(据清华简《系年》),反映宗法制在西周末期的危机。

2. 王权与诸侯关系:穆王以降,诸侯势力增强,夷王“下堂见诸侯”被视为礼崩乐坏之始。

3. 铭文佐证:如“大盂鼎”载康王对贵族的赏赐,“毛公鼎”记宣王对臣属的训诰,均体现王权与贵族互动。

三、争议与存疑

1. 共和行政:共伯和摄政说与贵族共治说尚无定论,近年出土的“清华简”提供新线索。

2. 昭王死因:青铜器“静方鼎”提及昭王南征,但“丧六师”细节仍需考古印证。

3. 懿王至孝王世系:《史记》与《竹书纪年》记载略有出入,需结合甲骨文与青铜器断代研究。

西周王系传承反映了早期国家权力交接的规范化尝试,以及血缘政治与地缘冲突的复杂交织。其兴衰为理解先秦政治制度变迁提供了关键案例,而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将继续修正传统史观的细节认知。

文章标签:西周王系

上一篇:夏商时期的养蚕业 | 下一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历程与影响分析

史墙盘颂先祖

西周周武王

史墙盘是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的重要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其铭文共284字,是西周青铜器中篇幅较长

西周时期的建筑技艺

西周周公

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的建筑技艺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城市规划与礼制建筑 西周推行"营国

箕子东走建朝鲜

西周箕子

“箕子东走建朝鲜”是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朝鲜半岛早期历史的重要记载,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这一说法将朝鲜半岛的古政权与商周之际的历史

西周时期的商业与货币

西周镐京

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的商业与货币发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这一时期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但商业活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已

周初三监之乱始末

西周三监之乱

周初三监之乱是西周初年一场由宗室贵族发动的重大叛乱,发生于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幼继位期间(约公元前1043年—前1040年)。其核心矛盾是周公旦摄政引

西周王系传承考略

西周三监之乱

西周王系传承考略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由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西周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