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始末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4 | 阅读:110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时期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其始末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始末

1. 背景与动机

石敬瑭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任河东节度使。936年,因与后唐末帝李从珂矛盾激化,为求自保并夺取帝位,石敬瑭以割地、称臣为条件勾连契丹。其动机兼具政治投机与军事弱势的现实考量。

2. 割让的具体内容

根据《旧五代史》等记载,石敬瑭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承诺割让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州)、瀛(今河北河间)等十六州,涵盖今京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这些地区地势险要,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3. 称臣与“儿皇帝”之耻

除割地外,石敬瑭以45岁之尊认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开中原政权对异族称臣纳贡的先例。这一行为在后世(如欧阳修《新五代史》)中被斥为“屈辱之甚”。

4. 契丹的军事干预

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南下,于晋阳之战击败后唐军,助石敬瑭建立后晋。契丹由此获得战略要地,中原门户洞开。

5. 长期地缘影响

- 军事防御崩溃: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中原失去长城防线,北宋屡次北伐(如雍熙北伐)均未能收复,终辽金元三代皆控制该地。

- 经济与民族融合:契丹引入汉制管理十六州,促进南北交流,但也加剧了中原的军事压力。

- 正统性争议:后世学者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石敬瑭“割中国之地以媚夷狄”,将其视为华夏战略失败的典型案例。

6. 补充背景

燕云十六州包含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蔚、寰州,其中幽州(辽南京)成为辽国经济中心。北宋末年“海上之盟”联合金国攻辽,意图收复十六州,反招致靖康之变,足见其战略价值。

石敬瑭割地行为短期换取了政权存续,但长期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为宋辽对峙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的画家吴道子与绘画 | 下一篇:宋代理学的发展历程

周德威出镇幽州

五代十国周德威

周德威出镇幽州是五代十国后期后唐政权巩固北方边防的重要军事部署,其事见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等史料。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冯道历仕十君主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官僚,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共十位君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十朝元老”。他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

刘崇北汉世祖

五代十国周世宗

刘崇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开国君主,庙号世祖。他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后汉灭亡后,他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北汉政权。刘崇最初在后汉政权中担任河东

贯休诗画誉禅门

五代十国贯休

贯休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诗僧、画家,其诗画艺术在禅宗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的创作融合了佛教禅理与世俗情怀,形成了“狂逸”风格,对后世文人画

杜重威降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杜重威降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政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946年至947年之间。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后晋灭亡,并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与契丹(辽国)之间

石敬瑭割让幽云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时期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发生于937年。以下是关键内容与分析: 背景与动机1. 政局动荡:后唐末年,军阀混战,石敬瑭时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