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劾严嵩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8-09 | 阅读:8411次历史人物 ► 严嵩
杨继盛弹劾严嵩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的政治事件,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对抗权奸的激烈斗争。杨继盛(1516-1555)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以刚直敢谏著称;严嵩则是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权臣,结党营私、贪腐横行。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时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包括:
1. 专权乱政:严嵩架空内阁,操纵官员,甚至代皇帝批答奏章。
2. 贪污受贿:通过卖官鬻爵敛财,其子严世蕃更公开标价官职。
3. 陷害忠良:迫害沈炼、夏言等官员,致其惨死。
4. 勾结藩王:与伊王朱典楧等宗室暗中结盟,图谋不轨。
杨继盛的奏疏措辞激烈,甚至直言严嵩"天下之贼,孰有大于此者"。然而嘉靖帝深居西苑修道,倚赖严嵩处理政务,加之严嵩反诬杨继盛"勾结藩王",最终杨继盛被廷杖一百后下狱。他在狱中备受酷刑,仍以炭灰在碗底写下"铁肩担道义"的诗句。
严嵩为彻底铲除威胁,将杨继盛卷入虚构的"张经冒功案",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将其处斩于西市,时年四十岁。临刑前杨继盛留绝笔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这一事件反映出明代中后期皇权怠政、奸臣专权的政治生态。隆庆元年(1567年),严嵩倒台后,杨继盛获平反,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其后世多地建有"旌忠祠"。万历年间的《明实录》与清初《明史》均详细记载此事,奠定了严嵩的奸臣形象,而杨继盛则成为明代士人气节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严嵩倒台时被抄出家产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万两,印证了其贪污之巨。
在文化影响上,后世冯梦龙《喻世明言》与京剧《杨椒山》均以此为题材,强化了"文死谏"的传统政治。现代学者研究指出,杨继盛弹劾虽失败,但其通过"死谏"方式实现道德完满,客观上加剧了嘉靖后期清议力量对权臣的抵制。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杨朵儿只忠诚勇武事迹 | 下一篇:清朝官场的权力斗争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