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杜牧泊秦淮感兴亡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6529次
历史人物 ► 唐文宗

杜牧《泊秦淮》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七绝,通过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抒发对晚唐国运衰颓的深切忧思。此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约828-835年),正值牛李党争激烈、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晚唐时期,杜牧时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目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作。

杜牧泊秦淮感兴亡

诗中意象与历史现实的对应:

1. "烟笼寒水月笼沙"

表面写秦淮河夜景,实则隐喻朝政昏暗。晚唐宦官仇士良等人把持朝政,唐文宗遭遇"甘露之变"后更成傀儡,杜牧曾上书《罪言》批判宦官专权,此景暗合当时政治气候。

2. "商女不知亡国恨"

商女指代醉生梦死的统治阶层。据《通鉴》记载,835年唐文宗哀叹自己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因"赧、献受制强臣,今受制家奴"。杜牧用"不知"二字讽刺权贵们对危机的麻木。

3. "隔江犹唱花"

《玉树花》乃陈后主亡国之音,此处有三重深意:一是影射唐玄宗霓裳羽衣曲》引发安史之乱的前车之鉴;二是暗指当时宫廷仍沉溺享乐;三是借南朝陈(589年亡)讽刺距离隋亡(618年)已两百余年,唐人仍未吸取教训。

历史背景延伸:

地理上秦淮河连接建康(南京)与扬州,六朝金粉之地与唐代漕运重镇叠加,使其成为兴亡象征的最佳载体。

杜牧祖父杜佑著《通典》详录历代典章制度,家学渊源使其对王朝周期律有深刻认知。诗中"亡国恨"非特指陈朝,实为对开元盛世到会昌年间百年衰变的痛惜。

同时期李商隐《咏史》"三百年间同晓梦"、许浑《金陵怀古》"英雄一去豪华尽"等作品,构成晚唐诗人以六朝喻当世的创作潮流。

文学史价值:

该诗开创"秦淮怀古"题材先河,南宋陆游"船泊秦淮近酒家"、清代孔尚任桃花扇》"隔江亡国音"皆受其影响。七绝中连用"笼""隔""犹"三处转折,比刘禹锡《金陵五题》更显沉郁顿挫,体现杜牧"雄姿英发"(《唐才子传》评)之外的另一面。

最后需要说明,《全唐诗》载此诗题为《泊秦淮》,"感兴亡"三字应是后人概括,这种理解始于明末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的批注,现代学者傅璇琮考证认为杜牧集中咏史之作多有此类"言外寄慨"的特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的佛教寺院与石窟 | 下一篇:柴荣改革未竟事业的遗憾

杜牧与唐朝的诗词繁荣时期

唐朝唐朝

杜牧(803—852年)是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活跃于唐朝诗词繁荣的“中晚唐时期”。唐代诗词的鼎盛阶段通常以开元盛世(713—741年)至大中末年(

高适边塞壮士吟

唐朝高适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以雄浑豪放、真实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边塞壮士吟》并非高适原诗标题,但其边塞诗如《燕歌行》《塞上》《塞下曲》

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

唐朝传奇

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具戏剧性与争议性的篇章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690-705年在位),她打破儒家“男尊女卑”的传统桎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史

唐朝吐蕃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史是7至9世纪中国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权之间复杂互动的缩影,既有军事冲突又有文化交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下从多维角度展开

杜牧泊秦淮咏史

唐朝唐文宗

杜牧的《泊秦淮》是晚唐咏史诗中的名篇,通过夜泊秦淮的所见所感,借古讽今,揭示了王朝衰败的深层危机。此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约833年),杜牧时

杜牧泊秦淮感兴亡

唐朝唐文宗

杜牧《泊秦淮》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七绝,通过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抒发对晚唐国运衰颓的深切忧思。此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约828-835年),正值牛李党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