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契丹与后晋的关系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8 | 阅读:5277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契丹与后晋的关系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与游牧民族之间复杂互动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特征。以下是关于两者关系的详细分析:

契丹与后晋的关系

一、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背景

1. 契丹的崛起与扩张: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契丹(辽朝)国力强盛,积极南扩,成为中原政权的重大威胁。后唐末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反抗后唐末帝李从珂,主动遣使向契丹求援,以割地称臣为条件换取军事支持。

2. 割地条约的达成:公元936年,石敬瑭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并每年纳帛三十万匹,同时以“儿皇帝”自居,尊耶律德光为父。这一行为彻底改变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政权的力量对比,契丹从此获得战略要地,得以长驱南下。

二、后晋与契丹的阶段性合作与冲突

1. 初期依附关系:石敬瑭依靠契丹兵力灭后唐建立后晋(936—947年),在位期间严格遵守约定,但朝野对其卖国行径极为不满。契丹则通过册封、驻军等方式加强对后晋的控制。

2. 关系恶化与战争: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出帝)继位,拒绝向契丹称臣,仅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于944—947年三次南下攻晋。后晋将领杜重威投降导致契丹攻陷开封(947年),后晋灭亡。

3. 契丹的短暂统治: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试图直接统治中原,但因汉人反抗和契丹军队劫掠激起的民变被迫北撤,耶律德光病死于途中。

三、深层因素与历史影响

1. 地缘政治变革: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丧失长城防线,此后四百年间(直至明朝),华北平原直接暴露于游牧民族铁骑之下,北宋的被动防御态势即源于此。

2. 民族政策差异:契丹对后晋采取“以汉制汉”策略,但文化冲突与统治方式粗暴导致失败;后晋内部对契丹的妥协派(如杜重威)与主战派(如景延广)分裂,加速了政权崩溃。

3. 后汉的建立:后晋灭亡后,刘知远(后汉高祖)趁机在太原称帝,利用契丹北撤之机收复中原,延续了五代更迭的循环。

契丹与后晋的关系是游牧与农耕文明博弈的缩影,其影响远超五代时期,为宋辽对峙埋下伏笔,也揭示了中原王朝在处理边疆问题时面临的深刻矛盾。

文章标签:契丹

上一篇:李龟年乐伎绝响 | 下一篇:宋慈世界法医祖

韩熙载夜宴图主角

五代十国韩熙载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杰作,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在府中设宴纵情声色的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主角韩熙载(902—

王彦章铁枪震天下

五代十国王彦

王彦章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名将,以骁勇善战著称,尤以铁枪为武器而闻名后世。其“王铁枪”的称号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正史中均有明确记载,展

安重荣反叛被诛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将领,以勇武著称,后因叛乱被诛。其事主要见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安重荣出生于朔州(今山西朔州

南汉的宫廷政治斗争

五代十国潘崇

南汉(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地方政权,宫廷政治斗争激烈且充满血腥,主要围绕皇位继承、权臣干政、宦官专权等问题展开,具有鲜明的岭南

五代十国民族融合过程

五代十国刘知远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中原政权更迭频繁,边疆民族深度参与政治角逐,推动了多民族间的文化、经济与血缘交融。这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刘知远(895年-948年),沙陀族人,原为后晋大将,凭借军功累迁至河东节度使。947年,契丹灭后晋,中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