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马端临文献大家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6255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号竹洲,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江西乐平人。他是中国文献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代表作为《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三通”,对后世典章制度研究影响深远。以下从学术背景、著作成就及历史地位展开详述:

马端临文献大家

一、学术背景与家学渊源

1. 家学根基:马端临之父马廷鸾为南宋末年丞相,精通史学,曾任国史院编修。马端临幼承庭训,得以接触宫廷藏书与档案,为其日后编纂《文献通考》奠定文献基础。

2. 时代背景:宋元易代之际,他拒绝出仕元朝,隐居民间专注著述,保存了大量南宋文献,其工作具有“存亡继绝”的文化意义。

二、《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

1. 体例创新:全书348卷,分24考(如田赋、钱币、职官等),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在杜佑《通典》基础上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扩展了制度史范畴。

2. 方贡献

- “文”与“献”结合:“文”指典籍记载,“献”指贤者论述,注重考辨异同,开创“文献互证”体例。

- 夹注按语:全书附有大量“按语”,考订史料真伪,贯穿“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

3. 史料价值:大量引用已佚文献如《宋会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保存了唐宋经济、法律、科举制度的原始记载。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1. “三通”集大成者:较《通典》更系统完整,较《通志》更注重制度沿革考据,清代续编“九通”皆以其为范本。

2. 考据学先声:其注重实证的治学方法影响了明清考据学派,清代四库馆臣称其“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案类而考”。

3. 局限与争议:部分考证受时代局限存在疏漏(如对秦汉制度的论述),但其开创性体例仍被现代史学界视为制度史研究的基本范式。

马端临的学术实践,标志着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研究的成熟,其“会通”思想与文献整理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杨业金刀老令公 | 下一篇:明朝婚姻与家庭制度

白朴梧桐雨传世

元朝白朴

《梧桐雨》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部杂剧作品,全称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该剧以李隆

阿难答争位风波

元朝元朝

阿难答争位风波是元朝中期一场影响深远的皇位继承冲突,涉及元成宗铁穆耳去世后(1307年)的帝位争夺。这场风波集中体现了元朝政治中蒙古传统与汉法制度

元代边疆屯田政策

元朝色目人

元代边疆屯田政策是元朝巩固边疆统治、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防御的重要措施。该政策主要分为军事屯田(军屯)和民屯两大类,广泛实施于漠北、东北、西北

马端临文献大家

元朝元朝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号竹洲,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江西乐平人。他是中国文献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代表作为《文献通考》,与杜

阿难答争位风波

元朝元朝

阿难答争位风波是元朝中期一场影响深远的皇位继承冲突,涉及元成宗铁穆耳去世后(1307年)的帝位争夺。这场风波集中体现了元朝政治中蒙古传统与汉法制度

马端临文献大家

元朝元朝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号竹洲,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江西乐平人。他是中国文献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代表作为《文献通考》,与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