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十大武功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4610次历史人物 ► 乾隆
乾隆时期的“十大武功”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1735-1796年)为彰显军事成就而钦定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这一概念出自乾隆晚年御制的《十全记》(1792年),其核心是通过军事扩张巩固清朝对边疆的统治。以下是十大武功的具体内容及相关背景:
1. 平定大小金川之战(1747-1749年、1771-1776年)
两度用兵川西藏区,最终土司制度改流官。第一次因当地土司内讧引发,清军初期受挫后撤兵;第二次耗时5年,耗银7000万两,最终攻破勒乌围、噶拉依据点,设立懋功厅。此战暴露清军对山地作战的适应不足。
2. 平定准噶尔达瓦齐之战(1755年)
趁准噶尔内乱出兵伊犁,俘获首领达瓦齐。此战动因包括准噶尔长期威胁西北及乾隆“以夷制夷”策略。战后短暂设立伊犁将军,但次年即因阿睦尔撒纳叛乱而重启战事。
3. 再定准噶尔阿睦尔撒纳之乱(1756-1757年)
阿睦尔撒纳投降复叛,清军采用分进合击战术,最终使其逃亡俄国。此役后乾隆下令“尽行剿灭”,导致准噶尔人口锐减,蒙古准噶尔部实质上消亡。
4. 平定回疆大小和卓之乱(1758-1759年)
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在南疆叛清。兆惠率军跨越天山,经黑水营之围等苦战,最终在帕米尔高原擒杀和卓兄弟,确立对新疆的统治,设参赞大臣驻喀什噶尔。
5. 缅甸之役(1765-1769年)
因缅甸雍籍牙王朝侵扰云南而四次征讨。傅恆率军深入缅境,但因瘴疠伤亡惨重,最终以缅甸称臣纳贡结束。此战消耗白银900万两,暴露热带作战短板。
6. 平台湾林之乱(1787-1788年)
天地会首领林起义占领台湾大半,福康安率十万军渡海平定。战后强化保甲制度,此役被视为清朝对台统治的转折点。
7. 安南之役(1788-1789年)
干涉安南(越南)西山朝与黎朝内争,清军攻陷升龙(河内)后轻敌,遭阮惠伏击败退。最终承认西山朝政权,保持宗藩关系。
8. 两平廓尔喀(1790-1792年)
因西藏与尼泊尔贸易纠纷,廓尔喀(尼泊尔)两次入侵后藏。福康安翻越喜马拉雅山迫近加德满都,订立《藏尼条约》,确立驻藏大臣权威及金瓶掣签制度。
9. 平定湘黔苗乱(1795-1796年)
镇压湖南、贵州苗民起义,与白莲教起义同时爆发。清军采取“筑堡围困”战术,耗时两年平息,但苗疆土司制度未根本改变。
10. 二次平定大小金川
乾隆将早年的两次金川之战合并记为一次武功,实际指1771-1776年战役。此战使用重型火炮攻克石碉楼,战后推行改土归流。
历史评价方面,十大武功兼具开疆拓土与过度消耗的双重性:新疆、西藏统治由此巩固,但缅甸、安南之役成效有限。军费开支累计超1.2亿两白银,约占乾隆朝财政收入20%,为晚清财政危机埋下伏笔。军事技术层面,清军仍依赖传统冷兵器与火炮,与同期欧洲军事革命形成对比。
文章标签:武功
上一篇:明朝婚姻与家庭制度 | 下一篇:夏商时期的历法与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