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劾严嵩案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8827次历史人物 ► 严嵩
杨继盛劾严嵩案是明代嘉靖年间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集中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僚集团的激烈斗争和腐败问题。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严嵩专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父子掌控内阁,通过迎合嘉靖帝崇道心理、结党营私等手段把持朝政。《明史》评其"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
2. 兵部武选司:杨继盛时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正六品),职责涉及武官铨选,得以接触军权系统的腐败证据。
二、杨继盛上疏内容(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1. 《请诛贼臣疏》:奏折以"十罪五奸"为核心:
- 十罪:包括"专权乱政""冒领军功""克扣边饷""卖官鬻爵"等,直指严嵩架空皇权、贪污国防经费等罪状。
- 五奸:揭露严嵩通过控制厂卫、笼络言官、安插亲信等方式构建权力网络。
2. 史料佐证:特别引用宣大总督曾铣冤案(1548年)为例,指出严嵩构陷边关将领的劣迹。
三、案件后续发展
1. 司法程序异化:
- 刑部侍郎王学益(严党成员)主审,将"诈传亲王令旨"罪名强加于杨,此为明代律例中死罪。
- 嘉靖帝未按常规交付三法司复核,直接朱批处决。
2. 诏狱酷刑:
- 杨继盛在刑部大狱遭受"拶指""械足"等刑,《明实录》记载其"两踝骨俱脱,胫肉尽腐"。
3. 朝野反应:
- 兵部侍郎王忬、翰林学士徐阶等暗中援救未果。
- 民间出现"椒山(杨继盛号)先生"尊称,北京民众自发祭奠。
四、政治影响
1. 短期效应:
- 严嵩借此案清洗异己,同年贬黜官员达37人(据《嘉靖奏议类编》)。
- 兵部尚书聂豹因牵连去职,兵权进一步被严世蕃掌控。
2. 长期作用:
- 促成"倒严同盟"形成,1562年徐阶联合道士蓝道行以"乩仙判词"倒严。
- 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杨继盛太常少卿,谥"忠愍"。
五、制度性反思
1. 言路壅塞: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本为纠察百官,但严嵩时期13名给事中皆其党羽(《弇山堂别集》载)。
2. 司法依附皇权:本案显示明代死刑"覆奏"制度在皇权干预下的失效,与《大明律·刑律》程序规定严重背离。
延伸知识
经济维度:严嵩被抄家时现银达200万两(《天水冰山录》),相当于当时全年财政收入的1/4,印证杨继盛劾其贪腐的实据。
文化反响:杨继盛狱中所书《谏臣论》《自狱中上父书》成为士林经典,东林党人以"杨椒山精神"自勉。
此案完整呈现了明代"君权-阁权-监察权"的畸形互动,其悲剧性结局实为嘉靖朝政治生态的缩影。隆万改革中推行的考成法、监察体系调整,均可视为对此类权臣乱政的制度性补救。
文章标签:严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