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刘勰撰文心雕龙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04 | 阅读:309次
历史人物 ► 刘勰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约公元501—502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论的高峰。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述:

刘勰撰文心雕龙

一、创作背景与时代思潮

1. 魏晋玄学影响:刘勰生活于玄学盛行的时代,其“原道”“宗经”思想受到王弼何晏等“以无为本”哲学观的间接影响,但更强调儒家经典对文学的统摄作用。

2. 文学自觉浪潮:建安文学以降,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等著作已开文学批评先河,刘勰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 佛教传播语境:刘勰早年曾居于定林寺校经,书中“神与物游”“神思”等概念明显融汇了佛教禅观思维与道家心斋理论。

二、结构与理论体系

全书50篇,可分为四大部分:

1. 总论(1-5篇):提出“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确立文学本于道、师法圣贤、取范经典的核心原则。

2. 文体论(6-25篇):详析诗赋、铭箴等34类文体,如《明诗》篇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首次系统归纳各文体源流与特征。

3. 创作论(26-43篇):包含《神思》《风骨》《情采》等名篇,提出“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的创作准备论,“意象”构成论及“夸饰有度”的修辞观。

4. 批评论(44-49篇):《时序》《才略》《知音》等篇建立“六观”批评法(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强调批评者需“无私于轻重”。

三、理论贡献与突破

1. 形神关系论:提出“风骨”概念,“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将思想内容(风)与语言形式(骨)辩证统一。

2. 通变观:《通变》篇主张“参伍因革”,既要求“还宗经诰”,又提倡“变则其久”,为后世复古与革新之争提供理论框架。

3. 作家修养论:《程器》篇强调“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批判“务华弃实”的创作倾向,体现儒家“文质彬彬”的价值观。

四、后世影响与接受史

1. 唐代诗新陈子昂“风骨”说、韩愈“文以明道”论均受其启迪。

2. 清代朴学解读章学诚《文史通义》称其“体大而虑周”,纪昀评点本成为重要研究范本。

3. 现代学术转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开创现代研究范式,至20世纪形成“龙学”专门学科。

现存最早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嘉兴儒学刊本,敦煌残卷(S.5478)存《征圣》篇部分文字,可证唐代已西传。当代研究者需注意:刘勰仕途经历(曾任通事舍人)对其“擘肌分理”的精密分析方法有潜在影响,而《序志》篇“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的自述,折射出南北朝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桓温北伐之英雄 | 下一篇:陈棱征流求记

北朝石刻艺术代表作

南北朝昙曜

北朝石刻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分为石窟造像、陵墓石刻和石刻碑碣三大类,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蓬勃发展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成就。以下是其代表

萧道成创齐业

南北朝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即南齐高帝,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开国皇帝。他出身兰陵萧氏,原为刘宋将领,后通过军事与政治手段逐步掌握大权,最终代宋建齐,开创

南朝官僚体系特点

南北朝陈霸先

南朝(420—589年)官僚体系在继承魏晋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既反映门阀政治的影响,又适应了南朝政权更迭频繁的现实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

谢朓清丽山水诗

南北朝谢朓

谢朓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其山水诗以清丽自然、语言精炼、意境空灵著称,标志着中国山水诗从谢灵运的富丽雕琢向唐代山

刘勰《文心雕龙》成书

南北朝刘勰

刘勰《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朝齐梁之际(约公元501—502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文学理论巨著。其成书背景、内容结构及历史意义可从以下

刘勰撰文心雕龙

南北朝刘勰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约公元501—502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论的高峰。以下从多个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