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

► 屯田制个人资料 ► 屯田制历史事件 ► 屯田制历史百科

屯田制,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的土地制度,对三国以及之后很长时间的中国历史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 ,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上一位:铁木儿不花 | 下一位:天蚕变

赛典赤治滇有方

元朝屯田制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其在治理云南期间(1274-1279)实施的系列政策对云南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行政体

晋朝疆域拓展

晋朝屯田制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疆域拓展经历了一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其疆域拓展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如下。一、西

魏国的屯田制度

三国屯田制

魏国的屯田制度是曹魏政权为恢复生产、解决军粮供应而推行的重大经济政策,主要实施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约196—265年)。这一制度在战乱频仍、人口锐

汉代屯田制的实施成效

汉朝屯田制

汉代屯田制是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边疆军事补给、巩固边疆防御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其主要成效可从军事、经济、社会及长期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1. 军事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