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词人辛弃疾

朝代:元朝 | 时间:2024-04-18 | 阅读:9086次
历史人物 ► 辛弃疾

《夜行船》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描写了他对逝去的岁月和友情的感怀之情。这首词以夜晚乘船的场景为背景,通过船行的动态和船上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过往时光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词人辛弃疾

整首词通过对船行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船行的动态与词人内心的感受相呼应,增强了词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度。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感伤之情。明月高悬,照耀着别枝的树枝,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鹊鸟,清风拂过,夜晚鸣叫的蝉声阵阵,构成了一幅寂静而凄美的夜景。

接着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对田园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的喜悦,蛙声悠扬,如同在倾诉着乡村的宁静和祥和。

然而词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一片寒声无觅处,随风潜入夜窗前”。船行在江湖之间,寒风凛冽,没有找到一丝温暖的去处,只能随风潜入夜晚的窗前,体会着孤独和寂寞。

最后一句“却道离愁,更多是、人恨”,表达了词人对离愁的感慨和对友情的怀念之情。词人认为,离愁之中更多的是人的相思之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别离和隔阂,而非单纯的情感。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起伏,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友情的思念之情。词中的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陆游悲歌壮志 | 下一篇:明太祖建立大明

元顺帝沉湎密宗

元朝元顺帝

元顺帝(1320—1370年,名妥懽帖睦尔)是元朝末代皇帝,其在位期间(1333—1370年)正值元朝统治衰微、社会矛盾激化的阶段。他对藏传佛教(元代所称“密宗”

元明善编经世大典

元朝元明善

关于元明善编纂《经世大典》的历史背景与内容特点,综合现存史料及学界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编纂背景 《经世大典》的编修始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元成宗平西北叛乱

元朝元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1265-1307年)在位期间(1294-1307年)面临的西北叛乱主要指针对元朝西部边疆的军事动荡,尤其是窝阔台汗国后裔海都、察合台汗国都哇等西北宗

邓牧隐居著述

元朝元朝

邓牧(1247—1306),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南宋遗民思想家、文学家,其隐居著述的经历是宋元之际士人精神世界的典型缩影。以下是关于邓牧隐居著

辛弃疾投奔南宋

宋朝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著名词人、将领,其投奔南宋的经历是南宋初期抗金斗争的重要历史事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率众南归,这一行动

辛弃疾抗金壮志酬 (1161年)

宋朝辛弃疾

1161年,正值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这一时期成为辛弃疾人生中展现抗金壮志的关键节点。作为山东历城(今济南)人,辛弃疾出生于金国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