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陆游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朝代:宋朝 | 时间:2024-05-16 | 阅读:123次
历史人物 ►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陆游晚年创作的一首优美动人的诗作。这首诗分为上下两首,将诗人在秋夜迎凉时的感怀娓娓道来。以下是对全诗的赏析:

陆游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上首:

晚秋的夜晚,月明星稀,清朗的空气中夹杂着一丝丝凉意。诗人陆游独自出门,站在篱门外迎接凉风,感受秋高气爽的宁静氛围。

"莫道不消魂,帝力有何有"这句开头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尽管年事已高,但诗人仍然怀着一颗敏感的内心,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词语"不消魂"蕴含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但"帝力有何有"则表明,诗人并没有被生命的虚无感所压倒,而是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打马出西东,边亭临大漠"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自然景象。"打马出西东"写的是诗人身在故乡却能想象到遥远边疆的情景,而"边亭临大漠"则将视野拉向了更加广阔的天际。这种由近及远的写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广袤的自然景象相融合,达到了心灵与宇宙的统一。

"萧瑟秋声里,白日迟迟度"最后两句再次回到了眼前的秋夜景象。"萧瑟秋声"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感,而"白日迟迟度"则用这种缓慢的节奏描摹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定。通过对秋夜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恩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首:

下一首诗继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开头两句虽然在回忆往事,但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绪。相反,诗人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回忆起了与好友共度的美好时光。"共剪西窗烛"写的是诗人与知己在晚上点上烛火,谈论人生的场景,而"巴山夜雨"则是一个著名的诗句典故,表示二人曾在雨夜时有过深入交谈。这种回忆并没有丝毫的唏嘘伤感,反而充满了温暖与欢乐。

接下来,"王室风流苦寂寥,一时多少豪杰追尧舜"写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感叹。"王室风流"指的是朝廷的兴衰变迁,"寂寥"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淡然与超脱。"豪杰追尧舜"则是用历史人物来比喻当下社会上层的追逐。通过这些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超然与洞察。

最后两句:"江淹崔护当时在,今安在人哪"则是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超然的情怀。"江淹崔护"都是著名的文人,但如今他们已经不在人世。这种时间的流逝昭示了世事的短暂与无常,令诗人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这首七言绝句写于陆游晚年,充满了对生命、对人性、对大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富有哲理的感悟,抒发了自己宁静淡定、洞察世事的高远情怀,在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在意蕴。这不仅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作,也是一位老朽诗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深邃感悟。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明宗逝世之争 | 下一篇:�忽必烈登基建立元朝

宋哲宗绍圣复新

宋朝绍圣

宋哲宗绍圣复新是指北宋哲宗赵煦在位期间(1085-1100年)于绍圣年间(1094-1098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核心目标是恢复其父神宗朝的变法政策,史称"绍圣绍

杨万里诚斋体新

宋朝杨万里

杨万里的“诚斋体”是南宋诗歌史上的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从形成背景、艺术特征、代表作品及文学史地位等方面

襄樊六年血战

宋朝张顺

襄樊六年血战(1267-1273年)是宋元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标志着南宋长江防御体系的崩溃。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战役背景1. 战略地位:襄阳、樊城地

宋词鼎盛东坡鸣

宋朝王安石

宋词鼎盛时期的苏轼(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革新的核心人物,其词作以豪放旷达

陆游:诗词创作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者

宋朝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词创作以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家国情怀而著称。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抗金斗争与内忧外

陆游诗词忧国

宋朝陆游

陆游(1125—1210)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其诗词以忧国忧民为核心主题,深刻反映了南宋偏安一隅、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他的创作既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