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骆秉章四川总督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09 | 阅读:7545次
历史人物 ► 咸丰

骆秉章(1793—1867),字籥门,广东花县人,晚清重要政治家、军事将领,咸丰同治年间担任四川总督,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以下是关于骆秉章任职四川总督的史实及相关扩展内容:

骆秉章四川总督

1. 任职背景与时间

骆秉章于咸丰十年(1860年)出任四川总督,直至同治六年(1867年)病逝于任上。其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入川,四川局势危急。清廷急需能臣稳定西南,骆秉章因在湖南巡抚任上镇压太平军有功,被调任四川。

2. 军事成就:剿灭石达开部

骆秉章在四川的最大功绩是围剿石达开。1863年,他联合湘军将领刘蓉、云南将领唐友耕等,在大渡河畔围困石达开部。通过断粮围堵、策反分化等手段,迫使石达开投降,并将其押送成都处决。此役彻底瓦解了太平军西进战略,清廷授骆秉章太子太保衔。

3. 治理四川的政策

- 整饬吏治:骆秉章严厉惩处贪腐,奏劾了一批渎职官员,如永宁道员锡珮等,并推行保甲制度以强化地方控制。

- 财税改革:清理田赋积弊,整顿盐税(四川为盐产区),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撑军需。

- 民生恢复:战后招募流民垦荒,减免灾区赋税,推动地方秩序重建。

4. 战略地位与湘系势力延伸

骆秉章是湘军集团代表人物之一。其主政四川期间,重用湘军旧部(如刘蓉),使湘系势力深入西南,为曾国藩集团提供了后方支持。四川也成为镇压太平天国及后续捻军的物资中转地。

5. 与民族问题的处理

面对川西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骆秉章采取“剿抚并用”策略。例如,1865年平定越巂(今四川越西)彝族动乱,但战后主张怀柔,避免激化矛盾。

6. 历史评价与局限性

骆秉章被清廷誉为“中兴名臣”,但其镇压手段残酷(如处决战俘)。现代史学界认为,他稳定了四川却未能根除社会矛盾,同治后期川滇 peasant 起义再度频发。此外,其湘系背景也加剧了晚清地方势力膨胀。

7. 扩展知识:晚年与影响

骆秉章病逝后,清廷追赠太子太傅,谥“文忠”。其幕僚薛焕继任总督,但湘系对四川的控制逐渐衰落。骆秉章的军事策略(如围困战术)被李鸿章等人借鉴,用于镇压捻军。

骆秉章的四川总督任期反映了晚清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复杂博弈,其政策既有实效性,也深嵌时代局限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东厂西厂设立监察 | 下一篇:夏商青铜文化

辛酉政变与清廷权力重组事件回顾

清朝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1861年)是清朝晚期一次关键的政治权力更迭事件,标志着慈禧太后登上权力巅峰,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如下: 一、背景

甲午战争清军惨败

清朝丁汝昌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是清朝与日本明治政府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爆发的全面战争,清军惨败的根源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具体分析: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朝丁汝昌

北洋舰队是清朝晚期组建的一支近代化海军力量,其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也是中国近代海权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北洋舰队的组建与规模

清末新政尝试改革

清朝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901—1911年)是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这场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

圆明园遭英法焚毁

清朝咸丰

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对中国文化遗产实施的最严重破坏之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

安庆内军械所创立

清朝咸丰

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武器的军事工业机构,由曾国藩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在安徽安庆创立,是洋务运动早期的重要实践。其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