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戏剧家白朴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26 | 阅读:433次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戏剧家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是元代初期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金亡后白朴随父流寓北方,后定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终身未仕。
主要戏剧成就
1. 代表作品:白朴现存杂剧两部——
-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文辞华美,情感深沉,被誉为元杂剧中“历史剧的典范”。
-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的李千金形象,与《西厢记》并称元代爱情喜剧双璧。
2.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融合诗词雅韵与口语俗言,兼具文人精致与民间趣味。
- 题材选择:擅长历史剧与爱情剧,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尤以悲剧氛围渲染见长。
- 音乐性:其剧作严格遵循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结构,唱词注重音律,适合舞台表演。
3. 散曲创作:
白朴亦是元初重要散曲家,现存小令37首、套数4套,多写隐逸闲情与怀古之思,如《天净沙·春》《沉醉东风·渔夫》等,风格清丽洒脱。
生平与时代背景
白朴生于金末战乱,幼年经历国破家亡,其父白华降蒙后曾举荐他出仕,但白朴拒绝,终生以遗民自居。这一背景使其作品常透露出兴亡之叹,如《梧桐雨》中借唐玄宗之口抒写历史苍凉。他晚年徙居金陵(今南京),与戏曲家胡祗遹、王恽等交游,进一步推动了元杂剧的繁荣。
历史评价与影响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鹏抟九霄”,赞其豪放高远;清代王国维则认为《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白朴的剧作对后世戏曲影响深远,如清代洪昇《长生殿》便明显借鉴了《梧桐雨》的叙事框架。
补充知识
家学渊源:白朴师从元好问,深受其文学熏陶,作品中可见金代文人“以词入曲”的传统。
存世版本:白朴作品主要见于《元曲选》《永乐大典》及明代脉望馆抄本,20世纪以来学界对其生平考订多有突破,如徐沁君《白朴年谱》详细梳理其行迹。
文章标签:戏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