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张骞出使西域通商道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05 | 阅读:8523次
历史人物 ►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是西汉外交与丝绸之路开拓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派遣张骞率百余人使团西行。这一壮举历时13年,虽未达成军事联盟的政治目的,却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张骞出使西域通商道

历史背景与出使过程:

1. 匈奴威胁:汉初实行和亲政策,但匈奴仍频繁袭扰边境。武帝即位后转变策略,得知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决定联合抗敌。

2. 凿空之旅:张骞从陇西出发,途中被匈奴扣押十年,后逃脱继续西行,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终抵大月氏(阿姆河流域)。返程时改道羌人地区,再遭匈奴拘禁,后趁内乱逃归(前126年)。

地理与文化发现:

1. 西域诸国情状:张骞详细记录了乌孙、大宛、安息(帕提亚帝国)等国的位置、物产与风俗。如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即汗血宝马),安息"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

2. 交通路线:确认了河西走廊通往中亚的两条主道(天山南麓与昆仑北麓),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经济与科技交流:

1. 作物引进: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传入中原,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

2. 技术传播:中原冶铁术与凿井技术西传,促进了西域农业发展;同时西域的玻璃制造、毛纺织技术东渐。

政治影响:

1. 第二次出使(前119年):张骞建议"分匈奴西方之援",武帝派其再赴乌孙,虽未促成军事同盟,但乌孙遣使访汉,开启长期外交关系。

2. 郡县治理: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更广泛的历史意义:

佛教东传:张骞带回的《浮屠经》(一说为后世托名)象征性地预示了佛教传入的序曲。

世界认知:汉人首次系统了解"西亚—欧洲"文明体系,《史记·大宛列传》成为研究古代中亚的珍贵文献。

张骞的探索精神超越了时代局限,其外交实践不仅拓展了汉帝国的国际视野,更推动了欧亚大陆文明网络的初步形成。正如司马迁所言"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这一壮举奠定了丝绸之路千年的繁荣基础。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斯与赵高权争 | 下一篇:荀彧辅佐曹操崛起

何武公正判案录

汉朝何武

《何武公正判案录》考析 何武(?—3年),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历任御史大夫、大司农等职,以执法严明、断案公允著称,其事迹多见于《汉书·何武传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

汉朝汉元帝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是西汉历史上的重要和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代表了汉朝对匈奴"和亲政策"的延续与变通。这一事件的政治背景、具体过程

汉景帝削藩策

汉朝周亚夫

汉景帝削藩策是西汉初期中央政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皇权的重要政治举措,其背景、实施过程及影响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背景 1. 汉初分封制

王莽新政改革举措

汉朝王莽

王莽的新政改革是西汉末年至新朝时期(公元9年—23年)推行的一系列激进变革措施,旨在解决社会矛盾、恢复周礼理想,但因脱离实际而最终失败。其核心举

张骞通西域始末

汉朝张骞

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地理探索的重大事件,其始末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开拓精神,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基于《史记·大宛列传》等史料

张骞西域凿空史

汉朝张骞

张骞西域凿空史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被誉为“凿空西域”的第一人。他的两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