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申包胥哭秦救楚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4 | 阅读:733次
历史人物 ► 申包胥

"申包胥哭秦救楚"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典出《左传·定公四年》,展现了春秋时期邦交谋略与忠义精神的结合。

申包胥哭秦救楚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1. 吴楚之战与楚国危局: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伍子胥(其父兄被楚平王冤杀)的辅佐下,联合唐、蔡两国攻楚,柏举之战大败楚军,攻占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国濒临灭亡。

2. 申包胥的使命:申包胥与伍子胥原为好友,曾对伍子胥“覆楚”的誓言回应“必存之”。面对国难,他孤身赴秦求救。秦国与楚国有姻亲关系(秦哀公之妹为楚昭王母),但初期秦哀公态度犹豫。

3. “哭秦庭”的震撼之举:申包胥在秦庭外依墙痛哭七日七夜,滴水未进。秦哀公为其忠诚所感动,诵读《无衣》一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象征秦楚同心,最终发兵车五百乘救楚。

4. 结局与影响:秦军联合楚国残余力量击败吴军,楚昭王复国。申包胥拒受封赏,隐退山林,成为后世忠臣典范。

延伸分析:

春秋外交策略:申包胥的“哭诉”并非单纯情感宣泄,而是利用秦楚联姻的政治纽带和秦国对吴国崛起的警惕,将私人悲情转化为政治筹码。

文化象征意义:后世将“哭秦庭”视为精诚感天的典范,文天祥《正气歌》中“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即引用此典。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与管仲晏婴并列,称“烈士抗节,虽古忠烈无以加”。

与伍子胥的对比:伍子胥借吴复仇与申包胥存楚救国形成二元对立,体现了春秋士人“私仇”与“公义”的复杂抉择。

历史争议点

部分学者认为“七庭”或含文学夸张,但《左传》《国语》均记载秦军援楚,可见事件核心属实。秦国出兵亦有其战略考量:吴国若灭楚,将打破南方平衡,威胁秦国东进。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忠勇的史诗,更折射出春秋时期列国博弈中“利益”与“道义”的微妙互动。申包胥的智勇与秦国的现实决策共同改写了楚国命运。

文章标签:申包胥

上一篇:周康王延续盛世 | 下一篇:胡亥暴政亡秦

宋国墨子止楚攻宋

春秋战国墨子

宋国墨子止楚攻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展现了墨家学派“非攻”思想的实践。其核心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40年左右,楚国在公输班(鲁班)帮助下造云梯

专诸鱼肠剑刺王僚

春秋战国专诸

专诸鱼肠剑刺王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刺杀事件,发生于春秋末期吴国,记载于《左传》《史记·刺客列传》等文献。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与政治

宋襄公仁义败军

春秋战国宋襄公

宋襄公的"仁义败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春秋时期"军礼"传统与实战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根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

孟姜女哭倒长城

春秋战国孟姜女

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需要从历史、 folklore 和文学演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与原型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典籍《左

申包胥哭秦救楚

春秋战国申包胥

"申包胥哭秦救楚"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典出《左传·定公四年》,展现了春秋时期邦交谋略与忠义精神的结合。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1. 吴楚之战

申包胥秦廷哭救楚

春秋战国申包胥

申包胥秦廷哭救楚是春秋时期一段著名的历史典故,展现了忠臣赴难、救国于危的壮举。故事背景是公元前506年,吴国在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冤杀而投奔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