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汉高祖刘知远建国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8 | 阅读:5817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后汉高祖刘知远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的建立者,其过程与五代末期的政治军事格局密切相关。以下依据史实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后汉高祖刘知远

一、时代背景

1. 五代乱局唐朝灭亡后,中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史称“五代”。刘知远崛起时,正值后晋被契丹所灭,中原权力真空。

2. 契丹南侵: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陷汴梁(今开封),灭后晋,自立为帝,改国号“大辽”。但其统治残暴,引发中原军民反抗。

二、刘知远的崛起

1. 早年经历:刘知远出身沙陀族,早年效力于后唐李嗣源,后成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心腹,因军功历任河东节度使等要职。

2. 割据河东:后晋末年,刘知远据守太原,拒绝奉诏抵御契丹,保存实力。契丹灭晋后,他表面臣服辽国,暗中积蓄力量。

三、过程

1. 称帝太原: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天福”年号(后改元“乾祐”),以延续中原正统,争取民心。

2. 南下定鼎:契丹北撤后,刘知远乘势出兵,收复汴梁,定都于此,正式建立后汉政权。其路线选择凸显了河东军事集团的战略优势。

四、政治与军事特点

1. 沙陀军事集团:后汉继承后唐、后晋的沙陀武力传统,核心为河东将领,如郭威、史弘肇等,但统治基础狭窄。

2. 严苛治国:刘知远在位不足一年即病逝,其子刘承祐继位后,因猜忌大臣引发内乱,终致郭威兵变,后汉仅存四年(947-951)。

五、历史评价

后汉的短暂存在反映了五代政权更迭的频繁性。刘知远利用民族矛盾与地缘优势,但未能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为后续后周的统一尝试埋下伏笔。其政权也体现了沙陀势力在中原的最后一次主导。

需注意,“后汉”在史书中常与东汉(刘秀建立)混淆,故多称“刘汉”或“五代后汉”。此外,刘知远的故事在宋元话本(如《五代史平话》)和杂剧中被改编,与正史记载有所出入。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韦应物山水田园诗 | 下一篇:宋夏好水川之战

杜牧:乱世文人风骨

五代十国唐诗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身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乱世,其诗文既有盛唐余韵

后唐兴盛与衰落研究

五代十国后唐

后唐(923-936年)作为五代时期的第二个中原政权,其兴衰过程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与皇权博弈的历史特征。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等多维

李守贞反汉兵败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反汉兵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隐帝乾祐年间(948-950年)的重要军事叛乱事件,反映了五代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斗争的激烈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变革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分裂阶段,其军事制度在晚唐藩镇割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呈现出地方军事化、私兵化加剧的特点,同

北汉联辽抗周

五代十国刘知远

北汉联辽抗周是五代十国末期重要的战略联盟事件,展现了小政权在夹缝中求存的典型外交策略。北汉作为五代中唯一位于北方的十国政权(951—979年),长期

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后汉(947年—951年)是五代中的第四个朝代,尽管国祚仅持续四年,但其建立过程和政治影响具有典型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