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03 | 阅读:3855次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刘知远建立后汉王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后汉(947年—951年)是五代中的第四个朝代,尽管国祚仅持续四年,但其建立过程和政治影响具有典型性,反映了唐末藩镇割据到宋代统一之间的过渡特征。
刘知远(895年—948年)原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心腹将领,因战功显赫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晋灭亡后,契丹耶律德光攻入汴梁(今开封)建立辽朝,但不久因统治失策北撤。刘知远抓住时机,于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沿用“汉”为国号,史称后汉。他选择“汉”为号,意在强调自身作为中原正统政权的合法性,并以汉高祖刘邦后裔自居(虽缺乏确凿血缘依据)。其称帝后未立即南下,而是先巩固河东根据地,待契丹势力退出中原后才进驻汴梁,体现其务实策略。
后汉的统治基础承袭了五代军阀政权的特点:一是依赖河东军事集团,核心力量为沙陀族与汉人结合的军事贵族;二是未能有效解决藩镇问题,地方将领如郭威、史弘肇等权倾朝野;三是法律严苛,《旧五代史》记载“汉法深刻”,加剧社会矛盾。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即病逝,其子刘承祐继位后,因猜忌重臣导致朝局动荡,950年郭威叛乱,次年建立后周,后汉灭亡。
需注意的是,后汉与十国中的北汉(951年—979年)易混淆。北汉是刘知远弟刘崇在太原建立的割据政权,延续至宋太宗时期才被灭,两者疆域、存续时间差异显著。后汉短暂而亡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一,缺乏制度创新,延续唐末以来的骄兵悍将政治;其二,经济上未恢复唐两税法体系,财政拮据;其三,未能处理好与契丹的关系,边境持续动荡。其兴衰为郭威建立后周提供了改革样本,间接促成后周世宗柴荣的显德改制,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从历史脉络看,刘知远政权体现了沙陀军事集团对中原统治的最后尝试,此后中原政权主导权重新回到汉人将领手中。新旧《五代史》对其评价两极,欧阳修批评其“乘乱而窃其国”,但也承认其“夷夏之防”的政治号召力在契丹南侵背景下具有一定凝聚力。
文章标签: